第一作者: Weiyin Chen, Yi Cheng, Jinhang Chen
通讯作者: Boris I. Yakobson, James M. Tour
Rice University, Houston, Texas 77005, USA
本研究采用闪速焦耳加热(FJH)方法结合磁选和固态再锂化技术:
图1:废正极回收示意图。(A)破坏性和非破坏性回收流程;(B)闪速焦耳加热过程;(C)不同回收策略对比雷达图;(D)电流-时间曲线;(E)实时温度测量;(F)Ellingham图
图1展示了闪速焦耳加热(FJH)回收废正极的整体流程和基本原理。FJH过程仅需约300毫秒,温度可达约2500K,超快冷却速率约1.2×10^4 K/s。通过碳热还原反应,正极材料表面形成铁磁性氧化物层,便于后续磁选分离。与传统方法相比,FJH方法在多个维度表现出优势,特别是环境友好性和经济性方面。
图2:各种电池金属的回收效率。(A)金属杂质去除示意图;(B)FJH-LCO中Li和Co的回收率;(C)FJH-NMC中Li、Co、Ni和Mn的回收率;(D)不同回收方法的Li和TM回收率对比;(E)废LCO和FJH-LCO中杂质金属浓度;(F)废NMC和FJH-NMC中杂质金属浓度
FJH方法对电池金属的回收率极高:FJH-LCO中Co和Li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4.2%和96.3%;FJH-NMC中Li、Co、Ni和Mn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5.0%、96.8%、96.5%和94.0%。更重要的是,FJH过程能有效降低Al和Cu等杂质金属的含量,使其低于安全阈值(100ppm),这对于保证再生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至关重要。
图3:闪速焦耳加热产物的形貌和结构。(A)废CW的SEM图像;(B)FJH-CW的SEM图像;(C)废CW和FJH-CW的粒径分布;(D)XRD谱图;(E)FJH-nLCO颗粒的HR-TEM图像;(F,G)不同区域的FFT结果;(H)FJH-LCO颗粒的分级结构示意图;(I)相分离的能量偏好;(J)原子结构示意图
FJH处理后,正极材料保持了原有的颗粒形态和三维结构,粒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高分辨率TEM显示,颗粒表面形成了约2nm厚的壳层结构,由磁性钴氧化物(Co3O4)组成,而内部保持了层状核心结构。XRD分析证实了层状结构的存在,表明FJH处理没有破坏正极材料的核心结构。表面价态降低和磁性壳层的形成是实现高效磁选分离的关键。
图4:再生正极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A)FJH-LCO再生正极的SEM图像;(B)闪速回收LCO的TEM图像;(C)闪速回收LCO的XRD谱图;(D)废LCO和闪速回收LCO的Co/Li摩尔比;(E)Li+扩散系数比较;(F)电化学阻抗谱;(G)不同循环次数的电压曲线;(H)循环性能
再生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形貌和结构特征:SEM显示没有明显的团聚现象,TEM和XRD证实了高结晶度的层状结构形成。电化学测试表明,闪速回收的LCO具有较高的Li+扩散系数(比直接回收LCO高约1.8倍)和较小的界面极化。在0.2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到96.9%,与商业LCO(95.5%)相当,表明闪速回收方法能有效再生高性能正极材料。
图5:闪速回收方法的经济和环境分析。(A-C)不同回收路线流程图;(D)浓HCl消耗量;(E-H)水耗、能耗、温室气体排放和成本分析
生命周期评估显示,闪速回收方法相比传统方法具有显著优势:与湿法冶金方法相比,避免了浓HCl的使用,水耗和能耗分别降低约83%和62%,温室气体排放和成本分别降低约72%和58%;与火法冶金方法相比,水耗降低约80%,能耗降低约67%,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约82%,成本降低约41%。这些结果表明闪速回收方法在环境友好性和经济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望成为未来电池回收的主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