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lisecond self-heating and quenching synthesis of Fe/carbon nanocomposite for superior reductive remediation

毫秒级自加热与淬火合成铁/碳纳米复合材料用于高效还原修复

第一作者: Liming Sun (孙黎明) - 复旦大学

通讯作者: Jinguang Yang (杨金光) -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Shicheng Zhang (张士成) - 复旦大学, Xiangdong Zhu (朱向东) - 复旦大学

DOI: 10.1016/j.apcatb.2023.123361

PDF原文

期刊: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发表年份: 2023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1. 使用自制的C-FJH装置合成Fe/碳纳米复合材料:将水热炭和金属盐按相同质量比在无水乙醇中均匀混合,在60°C真空烘箱中干燥
  2. 加入10wt%炭黑(导电添加剂)与上述干燥固体混合,进行C-FJH处理
  3. 将0.1g混合物放入石英管中,用铜电极压缩使样品电阻降至~100Ω
  4. 在反应过程中保持温和真空并用氮气吹扫避免样品氧化
  5. 通过调整C-FJH脉冲电压(150-250V)和持续时间(50ms)合成Fe/碳纳米复合材料
  6. 使用HR-TEM、EDX、HAADF、EELS、XAFS、XPS等多种表征技术分析材料结构和成分
  7. 通过电化学测量(Tafel、EIS)评估材料电子转移性能
  8. 测试材料对多种污染物(PFOS、PFOA、Cr(VI)、Sb(V)、DCAA)的去除性能

主要结论

图1: 还原性Fe/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Cr(VI)去除性能

图1

内容与分析: 图1展示了C-FJH合成过程及材料性能。(a) C-FJH过程中记录的电流和电压;(b) COMSOL模拟的C-FJH温度场分布;(c) C-FJH过程中的实时照片;(d) 还原性Fe/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机理示意图;(e) 传统方法制备的Fe⁰核壳结构;(f) C-FJH制备的还原性Fe/碳纳米复合材料;(g) C-FJH制备的Fe/碳复合材料对多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h) 与已报道还原材料的Cr(VI)去除能力比较;(i) 仅FeCl₃与水热炭+FeCl₃混合物在C-FJH反应中的功率比较;(j) 不同方法制备的Fe/碳复合材料的表观PFOA去除率常数比较。结果表明C-FJH方法制备的材料具有优异的还原性能。

图2: 形貌和表面化学性质分析

图2

内容与分析: 图2展示了不同样品的形貌和表面化学性质。(a) NaBH₄-R制备样品的HAADF图像及Fe、C、O元素分布;(b) H₂-R制备样品的HAADF图像及元素分布;(c) C-FJH制备样品的HAADF图像及元素分布,显示无氧化物外壳特征;(d) C-FJH样品的高分辨TEM图像,显示约2.5nm碳层包裹;(e) 不同方法制备的Fe/碳复合材料的Tafel曲线;(f) NaBH₄-R和C-FJH制备样品在Cr(VI)去除中的稳定性分析(样品暴露空气中3个月)。结果表明C-FJH制备的样品无氧化物外壳,具有更快的电子转移和更好的稳定性。

图3: Cr(VI)去除过程中的组分分析和结构演变

图3

内容与分析: 图3展示了Cr(VI)去除过程中的组分分析和结构演变。(a) C-FJH样品的高分辨TEM图像;(b) C-FJH样品的环形明场扫描(ABF)图像;(c) C-FJH样品的EELS谱中Fe⁰(708 eV)和Fe²⁺(708.85 eV)的Fe L₃边位置;(d) C-FJH样品与Cr(VI)反应5分钟后的HAADF-STEM图像及Fe、C、O、Cr元素分布;(e) 反应60分钟后的HAADF-STEM图像及元素分布。结果表明Cr(VI)能够穿透碳层进入Fe核,证实了碳层有利于污染物向内扩散。

图4: 组分分析和反应机理

图4

内容与分析: 图4展示了组分分析和反应机理。(a) Fe箔、FeCl₂、Fe₂O₃和C-FJH样品的EXAFS拟合曲线;(b) C-FJH样品的Fe K边XANES谱;(c) C-FJH样品的XANES拟合价态;(d) C-FJH样品的Wavelet变换分析;(e) 不同方法制备的Fe/碳复合材料的拉曼光谱;(f) 不同方法制备的Fe/碳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阻抗谱;(g) HCrO₄与Fe⁰和FeCl₂配位的DFT计算;(h) HCrO₄吸附在Fe⁰和Fe⁰/FeCl₂上的电荷密度差DFT计算。结果表明C-FJH形成的Fe⁰/FeCl₂异质结构通过电子离域效应促进了电子转移,提高了还原性能。

图5: C-FJH技术的扩展应用

图5

内容与分析: 图5展示了C-FJH技术的扩展应用。(a) Cu/碳纳米复合材料的HAADF图像及Cu、C、O元素分布;(b) Ag/碳纳米复合材料的HAADF图像及Ag、C、O元素分布;(c) 不同条件下处理的辣椒轻斑驳病毒(PMMoV)的TEM图像;(d) 碳基质、Cu或Ag/碳纳米复合材料处理1或6小时后PMMoV的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C-FJH技术可成功制备无氧化物外壳的Cu或Ag/碳纳米复合材料,这些材料对病毒具有高效灭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