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Situ Generation of Flash Graphene Supported Spherical Bismuth Nanoparticles in Less than 200 ms for Highly Selective Carbon Dioxide Electroreduction

在200毫秒内原位生成闪蒸石墨烯负载球形铋纳米颗粒用于高选择性二氧化碳电还原

第一作者: Miao Wang

通讯作者: Jing Ma, Zhong Jin

所属机构: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DOI: 10.1021/acsmaterialslett.3c01183

PDF原文

期刊: ACS Materials Letters

发表年份: 2024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主要结论

图1: FJH反应装置与Bi-NPs/FG复合材料表征

图1 FJH反应装置与Bi-NPs/FG复合材料表征

图1. (a)典型FJH反应装置示意图;(b)直接FJH合成Bi-NPs/FG复合材料的实时温度、电压和电流曲线;(c)Bi-NPs/FG复合材料和商业CB的XRD图谱;(d)拉曼光谱;(e)Bi-NPs/FG复合材料的高分辨率C 1s谱(XPS);(f)Bi-NPs/FG复合材料的EDX光谱;(g)特征SEM和(h)相应的Bi-NPs/FG复合材料元素映射结果

分析结果

图2: Bi-NPs/FG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图2 Bi-NPs/FG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图2. (a)Bi-NPs/FG复合材料的特征TEM和HRTEM图像;(b)HAADF-STEM图像和相应的Bi-NPs/FG复合材料元素映射结果;(c)显示Bi-NPs/FG复合材料中FG形态的特征TEM和HRTEM图像

分析结果

图3: 电催化CO₂RR性能评估

图3 电催化CO₂RR性能评估

图3. H型电池系统中的电催化CO₂RR测量。(a)Bi-NPs/FG复合材料和块体Bi在CO₂饱和的0.1M KHCO₃水溶液中测试的LSV曲线;(b)甲酸盐含量定量分析的标准曲线;(c,d)在不同应用电位下进行1小时CO₂RR测试后,(c)Bi-NPs/FG复合材料和(d)块体Bi的CO₂饱和0.1M KHCO₃电解质的离子色谱图;(e,f)(e)Bi-NPs/FG复合材料和(f)块体Bi的甲酸盐产物法拉第效率(左Y轴)和部分电流密度(右Y轴)的比较;(g)在-1.2V (vs. RHE)应用电位下,Bi-NPs/FG复合材料在13.5小时长期CO₂电还原反应中的电流密度和甲酸盐法拉第效率;(h)不同浓度甲酸盐与相对面积之间的线性关系;(i)使用Bi-NPs@TFG催化剂在-1.3V (vs. RHE)下甲酸盐的法拉第效率的¹H NMR和IC结果比较;(j)Bi-NPs@FG的甲酸盐法拉第效率与先前文献中报道的其他催化剂的比较

分析结果

图4: 反应机理与DFT计算

图4 反应机理与DFT计算

图4. (a)Bi晶体上电催化CO₂还原途径的建议反应路径;(b)电催化CO₂还原途径的计算自由能图,插图显示了关键中间体的吸附构型;(c)吸附在Bi-NPs/FG和块体Bi平板上的OCHO*中间体的PDOS

分析结果

图5: 流动池测试

图5 流动池测试

图5. 流动池测试。(a,b)电催化CO₂RR的流动池系统示意图;(c)使用流动池系统在CO₂饱和的0.5M KHCO₃溶液中测试的Bi-NPs/FG催化剂的线性扫描伏安曲线(扫描速率:5 mV s⁻¹);(d)Bi-NPs/FG催化剂在流动池中于-1.0V (vs. RHE)进行CO₂RR的计时安培响应(I-T曲线)

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