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 Zhaoa, Jianpeng Suna, Xiang Lia, Zisheng Zhangb, Xiangchao Menga,*
a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洋化学理论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
b 渥太华大学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渥太华,安大略省 K1N6N5 加拿大
DOI: 10.1016/j.apcatb.2023.123277 |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2023
采用三步法合成自支撑FeMoNi/NF催化剂:
使用XRD、XPS、SEM、TEM、EDS和拉曼光谱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
在碱性海水电解质中使用三电极系统评估HER和OER性能,通过LSV、Tafel斜率、EIS和稳定性测试等手段进行分析。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界面协同相互作用以及HER/OER的催化机理。
通过简单的水热法、浸泡和快速焦耳加热三步过程成功制备了具有NiFe合金/MoO₂异质结构的多孔自支撑FeMoNi/NF样品。XRD结果证实了MoO₂和NiFe合金相的形成,SEM和TEM图像显示了纳米棒形貌和清晰的异质结构界面,元素分布图表明Fe、Mo、Ni和O元素均匀分布。
XPS分析揭示了FeMoNi/NF的表面化学组成和电子相互作用。Ni 2p光谱显示存在Ni⁰和Ni²⁺两种价态,且相对于MoNi/NF向低结合能方向移动,证明由于Fe的存在电子向Ni转移。Mo 3d光谱显示存在Mo⁶⁺、Mo⁵⁺、Mo⁴⁺和Mo⁰多种价态,表明在还原气氛下从Fe-NiMoO₄前驱体发生了还原。Fe 2p光谱中明显的Fe⁰和Ni⁰信号进一步证实了NiFe合金的存在,与XRD结果一致。
FeMoNi/NF在碱性海水中表现出优异的HER活性,在10mA cm⁻²下过电位仅为20mV,甚至优于商业Pt/C电极(36mV)。Tafel斜率低至23.2mV dec⁻¹,表明快速反应动力学。双电层电容(Cdl)值为410.5mF cm⁻²,表明具有最大的电化学电容和最丰富的活性位点。EIS显示最小的电荷转移电阻(Rct=9.7Ω),证明具有最快的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和最佳的电子导电性。稳定性测试表明在50,250和500mA cm⁻²的高电流密度下具有优异的耐久性。
FeMoNi/NF在碱性海水中也表现出优异的OER性能,在50mA cm⁻²下过电位仅为250mV,远低于商业RuO₂(410mV)。Tafel斜率为144.9mV dec⁻¹,低于对比样品。Cdl值为11.6mF cm⁻²,表明具有最大的电化学电容和最丰富的活性位点。EIS显示最小的电荷转移电阻(Rct=0.3Ω),表明具有优异的电荷转移速率。稳定性测试表明在高电流密度下具有出色的电化学稳定性。
研究表明,在OER过程中NiFe合金发生电化学重构,生成活性的FeNi-羟基氧化物。LSV曲线显示在1.44V处有明显的阳极峰,归属于Ni²⁺/Ni³⁺转变,证明了FeNi-羟基氧化物的原位形成。拉曼光谱在OER后出现了469和585cm⁻¹处的特征峰,分别与NiOOH中的Ni-O弯曲振动和伸缩振动相关,以及542和688cm⁻¹处的新峰,归属于FeOOH。XRD和XPS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表面重构的发生,金属态的Mo、Ni、Fe峰消失,形成了金属羟基氧化物。
焦耳加热具有快速加热/冷却速率(24°C/s和40°C/s),为缺陷形成提供了充分条件。与传统CVD方法相比,焦耳加热作为局部加热方法,不仅加热过程高效,而且能耗大大降低,仅消耗CVD方法1.05%的能量。XRD分析表明,焦耳加热制备的FeMoNi/NF具有面心立方相Fe₀.₅Ni₀.₅合金,而CVD制备的FeMoNi/NF-C为体心四方晶格FeNi合金。fcc-Fe₀.₅Ni₀.₅合金的Ni-Fe键长(2.50Å)比bct-FeNi合金(2.53Å)短,有效调节了合金的电子结构,增强了催化剂的导电性。
DFT计算揭示了FeMoNi/NF优异HER/OER性能的内在催化机制。与MoO₂相比,FeMoNi在费米能级附近实现了更高的载流子密度,证实了优异的导电性和电子转移速率。差分电荷密度显示在NiFe合金-MoO₂界面处产生了电荷浓度增加的区域,表明在反应过程中更多的电子从MoO₂转移到NiFe合金表面,有利于HER活性的提高。FeMoNi上的氢吸附自由能(ΔGH* = 0.06eV)远优于MoO₂(0.23eV),证明了快速的HER动力学。电子局域化函数(ELF)显示FeMoNi的O活性位点上的电子比MoO₂更加局域化,促进了H*中间体与O位点之间的电子转移。
组装的FeMoNi/NF(+)//FeMoNi/NF(-)在双电极配置中仅需1.48V电压即可达到10mA cm⁻²的电流密度,优于商业RuO₂(+)//Pt/C(-)对(1.60V)。FeMoNi/NF(+)//FeMoNi/NF(-)全水分解系统在250mA cm⁻²下连续测试18小时,性能变化可忽略不计,表明该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高可行性。法拉第效率测试显示H₂/O₂比例为2:1,与理论值一致,表明法拉第效率接近100%。
在MEA电化学反应器中评估了全水分解性能,该反应器在两片FeMoNi/NF催化剂之间包含2cm×2cm阴离子交换膜(FAA-3-50),以防止H₂和O₂混淆。FeMoNi/NF(+)//FeMoNi/NF(-)全水分解系统具有最低的电池电压(1.45V@10mA cm⁻²,无IR补偿),远优于RuO₂(+)//Pt/C(-)单元(1.62V)和NF(+)//NF(-)(2.10V)。在100mA cm⁻²下的能耗评估显示,FeMoNi/NF(+)//FeMoNi/NF(-)具有最低的能耗(6.47kW·h/m³),在海水中具有商业化的潜力。
构建了PV辅助水电解系统,将FeMoNi/NF(+)//FeMoNi/NF(-)与串联PSC在碱性海水电解质中配对。自制PSC在模拟 sunlight (AM 1.5 G)下实现了约16%的太阳能-电能转换效率,开路电压为1.68V,短路电流密度为13.9mA cm⁻²。PV辅助水电解系统的理论工作电流密度由串联PSC和FeMoNi/NF(+)//FeMoNi/NF(-)全水分解的I-V曲线交点反映,提供了10.15mA·cm⁻²的值,对应于12.47%的高STH效率。集成系统在700秒内表现出良好的长期稳定性,没有明显的工作电流密度和STH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