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 synthesis of ultrafine and active NiRu alloy nanoparticles on N-rich carbon nanotubes via joule heating for efficient hydrogen and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通过焦耳加热在富氮碳纳米管上快速合成超细高活性NiRu合金纳米颗粒用于高效析氢和析氧反应

第一作者: Jin Li, Chengbin Wang

通讯作者: Lingbo Zong (青岛科技大学)

DOI: 10.1016/j.jallcom.2023.170571

PDF原文

期刊: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发表年份: 2023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催化剂合成 (NiRu-CNTs):

  1. 前驱体准备: 使用NiCl₂·6H₂O和浓氨水合成稳定的镍胺配合物 [Ni(NH₃)₆]Cl₂。
  2. 碳载体修饰: 将多壁碳纳米管(CNTs)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表面活性剂进行修饰,得到CTAB@CNTs,以提高金属分散性。
  3. 金属负载: 将CTAB@CNTs、RuCl₃和[Ni(NH₃)₆]Cl₂充分研磨混合。
  4. 焦耳加热: 将上述混合物在N₂气氛保护下,通过焦耳加热技术在1200°C下快速加热0.5秒,瞬间完成合金化并负载在CNTs上。

对比样品: 使用相同方法但不加另一种金属前驱体,分别合成Ni-CNTs和Ru-CNTs作为对比。

表征技术: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Raman)等对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进行表征。

电化学测试: 使用三电极体系在1.0 M KOH电解液中测试HER和OER性能,包括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塔菲尔斜率(Tafel slope)、电化学阻抗谱(EIS)、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电流法(Chronoamperometry)评估活性和稳定性。使用双电极体系测试全水分解性能。


主要结论


图1: NiRu-CNTs的合成与表征

图1: NiRu-CNTs的合成与表征

图1. (a) NiRu-CNTs催化剂合成示意图。(b) SEM图, (c) TEM图 (插图: 纳米颗粒尺寸分布), (d) HR-TEM图, (e) SAED图。(f) HAADF图和 (g) NiRu-CNTs的EDX元素分布图。

分析结果: 该图清晰地展示了催化剂的合成路径和微观结构。SEM和TEM图像显示合金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CNTs上,未破坏CNTs的管状结构。HR-TEM显示的晶格间距(0.205 nm)与六方密堆积(hcp)Ru的(101)晶面相符。SAED图样证实了其结晶性。EDX元素 mapping 证明了Ni和Ru元素在纳米颗粒中的均匀分布和成功合金化,同时显示了N元素在碳管上的均匀分布,表明形成了富氮载体。


图2: NiRu-CNTs的XRD和XPS研究

图2: NiRu-CNTs的XRD和XPS研究

图2. (a) NiRu-CNTs的XRD图谱。高分辨率XPS谱: (b) NiRu-CNTs的N 1s, (c) NiRu-CNTs和Ru-CNTs的Ru 3p, (d) NiRu-CNTs和Ni-CNTs的Ni 2p。

分析结果: XRD图谱在~23°处的峰对应于CNTs的(002)晶面,在38.38°, 42.11°, 43.97°出现的衍射峰归属于hcp结构的金属合金(与hcp Ru标准卡片PDF#06-0663一致),且未观察到其他杂峰,证实成功合成了NiRu合金。XPS分析表明N物种以吡啶N、吡咯N和石墨N的形式存在,有助于提升催化性能。更重要的是,与单金属样品(Ru-CNTs和Ni-CNTs)相比,NiRu-CNTs中Ru 3p的结合能发生正移,而Ni 2p的结合能发生负移,这有力地证明了Ni和Ru之间存在电子耦合效应(电荷从Ni转移至Ru),优化了催化剂对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是性能提升的关键原因。


图3: 在1.0 M KOH中的电催化HER性能

图3: 在1.0 M KOH中的电催化HER性能

图3. (a) NiRu-CNTs, Ni-CNTs, Ru-CNTs和Pt/C的HER LSV曲线。(b) 在10和100 mA cm⁻²下的过电位对比。(c) 相应的塔菲尔斜率图。(d) 双电层电容(Cdl)拟合曲线。(e) 奈奎斯特图。(f) 5000次CV循环测试前后的极化曲线。

分析结果: NiRu-CNTs表现出最佳的HER活性,其过电位(η₁₀ = 5.1 mV, η₁₀₀ = 42.6 mV)远低于Pt/C和其他对照样品。其塔菲尔斜率(31.3 mV dec⁻¹)最小,表明其反应动力学最快。NiRu-CNTs具有最大的双电层电容(Cdl = 10.9 mF cm⁻²)和电化学活性面积(ECSA),意味着暴露了更多的活性位点。最小的电荷转移电阻(Rct = 29.5 Ω)表明其具有优异的电荷传输能力。经过5000次循环后,性能衰减可忽略不计(过电位仅增加7 mV),显示了出色的稳定性。这些优异的性能归因于合金效应、强SMSI以及富氮载体提供的丰富活性位点和良好的传质能力。


图4: 电化学OER性能

图4: 电化学OER性能

图4. (a) NiRu-CNTs和对照样品的OER LSV曲线。(b) 在10 mA cm⁻²下的过电位对比。(c) 相应的塔菲尔斜率。(d) 2000和5000次循环前后的OER极化曲线。

分析结果: NiRu-CNTs同样表现出卓越的OER性能,在10 mA cm⁻²下的过电位仅为270 mV,低于RuO₂(330 mV)和其他对照样品。其塔菲尔斜率(54.1 mV dec⁻¹)也是最小的,表明其具有快速的OER动力学。经过2000和5000次加速循环测试后,催化剂的极化曲线几乎没有变化,显示了极高的稳定性。计时电流法测试也证实了其可稳定运行超过11小时。这表明NiRu-CNTs是一种高效且稳定的双功能催化剂。


图5: 全水分解性能

图5: 全水分解性能

图5. (a) 全水分解装置示意图。(b) 使用NiRu-CNTs和Pt/C+RuO₂的双电极电解槽的极化曲线。(c) 在1.60V下的计时电流测试。

分析结果: 将NiRu-CNTs同时用作阴极和阳极构建双电极电解槽进行全水分解。结果显示,NiRu-CNTs || NiRu-CNTs电解槽在10 mA cm⁻²下的槽压仅为1.59 V,显著低于贵金属组合Pt/C + RuO₂(1.70 V)。在大电流密度(50 mA cm⁻²)下,其优势更加明显(1.74 V vs 1.92 V)。在1.60 V恒定电压下进行12小时的稳定性测试,NiRu-CNTs的电流密度衰减(~20%)远小于Pt/C+RuO₂(~27%),证明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法拉第效率测试表明其产氢产氧效率接近100%,无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