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deposition of Pt-Ni nanoparticles on graphene as an electro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石墨烯负载Pt-Ni纳米颗粒电催化氧还原反应

Siming Li1†, Xuerong Yan1†, Meng Shi1, Pengfei Wei1, Haigang Lu2,3, Zhiyang Zhang4, Yong Zhang1* and Yawei Li1*

Frontiers in Chemistry | doi: 10.3389/fchem.2022.1061838 | 2022年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三步电沉积法制备PtNi/石墨烯电催化剂:

  1. 电化学活化:在0.5M K₂SO₄溶液中,通过循环伏安法(-0.13至2.07V vs. RHE,200mV/s,50循环)使石墨烯功能化,生成氧化物官能团
  2. 复合物形成:在含有2mM K₂PtCl₄、1mM NiCl₂和0.1M K₂SO₄的混合溶液中,通过循环电位(0.57至1.57V vs. RHE,100mV/s,100循环)使Pt²⁺和Ni²⁺与石墨烯的官能团结合
  3. 纳米颗粒还原:在0.1M H₂SO₄中,通过循环电位(0至1.27V vs. RHE,100mV/s,至少30循环)将Pt²⁺和Ni²⁺还原为纳米颗粒并均匀负载在石墨烯上

使用HRTEM、EDX、XRD、XPS和TGA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通过旋转圆盘电极装置评估其ORR电催化性能。

主要结论

图1: PtNi/石墨烯的形貌和组成表征

图1 HRTEM图像、粒径分布和TGA分析
图1: (A) HRTEM图像, (B) 粒径分布图, (C) PtNi/石墨烯的热重分析
图1 HAADF图像和EDS图谱
图1: (D) HAADF图像和(E) Pt、(F) Ni EDS图谱

分析结果

HRTEM图像显示PtNi纳米颗粒尺寸均匀(约2.9nm)且均匀分布在石墨烯表面。HAADF-STEM和相应的元素 mapping证明了PtNi纳米颗粒的均匀分布,EDS确定Pt与Ni的摩尔比接近2:1,证实铂和镍前驱体已电化学完全还原为PtNi纳米颗粒。TGA分析确定石墨烯上的金属负载量为20wt%。

图2: XRD分析

图2 XRD图谱
图2: 原始闪蒸石墨烯和制备的PtNi/石墨烯的XRD图谱

分析结果

XRD图谱显示2θ值为26.5°和42.7°处有尖锐的C(002)峰和弱C(101)峰,表明存在湍层石墨烯支撑。沉积电催化剂纳米颗粒后,在40.0°(Pt(111))、46.2°(Pt(200))和67.5°(Pt(220))处观察到衍射峰,表明具有fcc铂晶格特征。未检测到Ni的特征峰,表明Pt与Ni良好合金化。C(002)峰的轻微正移可归因于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石墨烯层间距的变化。

图3: XPS分析

图3 XPS谱图
图3: (A) Pt4f和(B) Ni2p XPS谱图

分析结果

XPS分析进一步证实了PtNi纳米颗粒在石墨烯上的形成和沉积。Pt 4f XPS谱图可以解卷积为Pt⁰、Pt¹¹和Pt¹⁰,其中Pt⁰的结合能为71.49和74.93eV,与报道的Pt⁰值吻合良好。Pt⁰物种的相对分布约为62at%,其余以氧化物状态存在,表明Pt基电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金属状态。Ni 2P谱图中也观察到金属Ni和Ni氧化物物种,Ni氧化物的存在由于Ni对Pt的合金化效应可以促进金属Pt的增加和Pt氧化物状态的减少。

图4: 电化学性能表征

图4 循环伏安图和ORR极化曲线
图4: (A) 循环伏安图和(B) ORR极化曲线

分析结果

循环伏安图显示PtNi/石墨烯在0.05-0.4V vs. RHE之间存在明显的H_UPD峰,以及在0.6-1.2V vs. RHE之间的氧化/还原峰,表明活性Pt的存在。计算得到的Pt的ECSA为73.9m²/g,与商业Vulcan碳载Pt基电催化剂相当。ORR极化曲线显示,在石墨烯上沉积PtNi纳米颗粒后,氧还原的电流密度显著增加,表现出特征性的Pt电催化ORR行为。PtNi/石墨烯的质量活性和比活性均高于Vulcan碳载Pt电催化剂,这归因于合金效应、Ni的电子配体效应以及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导致的电荷转移电阻降低。

图5: 拉曼光谱分析

图5 拉曼光谱
图5: (A) 拉曼光谱和(B) I_D/I_G和I_D/I_D'值比较

分析结果

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对于PtNi/石墨烯,可以观察到尖锐的D峰和缺陷诱导的D'峰,分别位于~1320cm⁻¹和~1620cm⁻¹。I_D/I_D'值为3.1,远高于石墨烯的0.9,表明在沉积PtNi纳米颗粒的石墨烯支撑上形成了许多结构缺陷或紊乱。这些缺陷演化可归因于PtNi纳米颗粒电沉积过程,其中电化学循环诱导并实现了额外缺陷,促进金属离子通过石墨烯层扩散。DFT计算表明,石墨烯缺陷位点降低了氧解离的活化能,减少了中间体HO*物种的稳定性,热力学上驱动ORR向4电子途径发展,并促进其动力学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