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able Hybridized Morphologies Obtained through Flash Joule Heating of Carbon Nanotubes

通过碳纳米管闪速焦耳加热获得可调谐杂化形态

Paul A. Advincula, Jacob L. Beckham, Chi Hun Choi, Weiyin Chen, Yimo Han, Dmitry V. Kosynkin, Alexander Lathem, Alvaro Mayoral, Miguel Jose Yacaman*, and James M. Tour*

DOI: 10.1021/acsnano.2c10125 | ACS Nano 2023, 17, 2506-2516

PDF原文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材料与处理

表征技术

FJH过程示意图
图1:FJH处理过程示意图

主要结论

FJH参数与拉曼分析

研究表明,随着脉冲时间的增加,I_D/I_G和I_2D/I_G比值均增加,表明FG和解压缩SWCNT的比例增加。原始SWCNT的平均I_D/I_G和I_2D/I_G比值分别为0.035和0.089,经过50ms FJH处理后分别增加到0.239和0.600。

FJH参数和拉曼分析
图2:FJH参数和产物的拉曼分析

拉曼分析表明,随着脉冲时间增加,材料中石墨烯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在50ms脉冲时间下,68%的光谱符合石墨烯特征;100ms时增加到74%;1000ms时达到78%。

材料形态随脉冲时间的变化

随着脉冲时间增加,粉末状材料的比例逐渐增加,表明原始碳纳米管减少,GNR含量增加。粉末状部分显示出FG形态,在1000-2000ms的长脉冲时间下成为主导形态。

不同脉冲时间下的拉曼光谱
图3:不同脉冲时间下(a)纤维状和(b)粉末状FJH Meijo SWCNT的平均拉曼光谱

在纤维状部分,原始SWCNT是主导形态,同时含有较低比例的GNR。这种技术通过改变脉冲时间实现了对样品中不同碳形态的可调谐控制。

杂化材料的TEM分析

TEM图像显示,200-1000-p样品由长结构组成,这些结构明显是解压缩的纳米管形成的GNR。在某些区域,石墨烯呈现更有序的形式,而在其他区域,石墨烯呈现为具有旋转无序的条带,形成马赛克型结构。

杂化材料的TEM图像
图4:杂化材料的TEM图像和像差校正HRTEM图像

与原始Meijo SWCNT相比,FJH材料具有更粗糙的边缘,并在束之间显示石墨烯薄膜的形成。这些图像表明在同一样品中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石墨烯无序性。

HAADF-STEM分析共价连接

HAADF-STEM图像显示了纤维状和粉末状材料中形成CNT-石墨烯混合结构的增强钢筋结构的共价连接。在粉末状部分,薄膜状石墨烯和CNT之间存在多个连接点,在纤维状部分也有发现,但频率较低。

HAADF-STEM图像
图5:200-100-p(a,b)和200-100-f(c,d)的HAADF-STEM图像

这些图像证明形成了杂化材料,其中CNT解压缩并形成不同程度的GNR薄膜。200-100-f样品中共价连接的HRTEM图像可以在图S4中找到。

SEM形态分析

SEM图像显示,随着脉冲时间增加,FG的比例开始增加。交联GNR网络的形成也很明显,特别是在1000ms脉冲时间下。在增加的脉冲时间下,开始出现并主导更大的片状FG形态。

SEM图像
图6:粉末状FJH Meijo SWCNT在不同脉冲时间下的SEM图像

200-50-p的SEM图像显示原始SWCNT占主导,但有一些明显的交联,以及横向直径<50nm的FG薄片。也可以看到一些高达250nm的较大薄片。

TEM形态演变

粉末状部分的TEM图像表明,随着脉冲时间增加,GNR与FG形态的形成同时存在。在50ms时,可以看到小的FG薄片与SWCNT束;在75ms时,可以看到SWCNT束之间的连接;在100ms后,可以观察到SWCNT解压缩成GNR。

TEM图像
图7:粉末状FJH Meijo SWCNT在不同脉冲时间下的代表性TEM图像

在1000ms和1500ms时,可以看到更大程度的解压缩,特别是在SWCNT束之间的连接处。最终,在2000ms时,可以看到含有SWCNT的FG薄膜。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增强

使用FJH SWCNT作为增强添加剂的复合材料摩擦压痕表明,添加粉末状或纤维状部分都能增强材料的机械性能。添加1wt%粉末状部分可使硬度和杨氏模量分别增加162%和64%。

力学性能表征
图8:微观机械性能表征。(a)含有FJH SWCNT的环氧复合材料摩擦压痕结果;(b)含有商业石墨烯和SWCNT的复合材料性能对比

添加1wt%纤维状部分可使硬度和杨氏模量分别增加88%和42。使用粉末状材料观察到更大的增强效果,这归因于粉末状材料增强的分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