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brid electrocatalyst Ag/Co/C via flash Joule heating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alkaline media

通过闪速焦耳加热制备Ag/Co/C混合电催化剂用于碱性介质中的氧还原反应

Yishu Qiua,b,1, Zheng Hua,1, Hui Lia,b, Qianqian Rena, Yanan Chenc, Shi Hua,b,*

a 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分子光电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中国

b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合肥,安徽 230026,中国

c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复合材料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中国

* 通讯作者: rychushi@gmail.com (S. Hu)

1 这些作者对工作贡献相同

DOI: 10.1016/j.cej.2021.132769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 2021

PDF原文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催化剂合成

通过多级初湿浸渍法合成碳载Ag3[Co(CN)6]纳米颗粒前驱体:

表征技术

电化学测量

理论计算

使用Vienna ab initio模拟包(VASP)进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ORR反应路径和氧吸附自由能。

主要结论

结构表征结果

Fig. 1 Ag/Co/C结构表征
图1. (a) Ag-Co相图,箭头指示合成过程中的冷却过程 (b) 辐射焦耳加热过程照片 (c) Ag/Co/C的低倍TEM图像(插图: Ag/Co/C粒径分布直方图) (d) Ag/Co/C的HRTEM图像 (e-g) Ag/Co/C的EDS元素分布图

分析结果:Ag-Co系统的高不混溶性导致异质结构的形成,而不是固溶体。快速淬火避免了纳米颗粒在冷却过程中的团聚,平均粒径为28±15nm的颗粒均匀分散在碳黑表面。HRTEM图像显示Ag(111)和Co(111)之间存在紧密集成的界面,EDS图谱证实了两元素的清晰分离。

Fig. 2 XRD和XPS分析
图2. (a) Ag3[Co(CN)6]和Ag/Co/C的XRD图谱 (b) 全谱XPS谱图 (c) Ag 3d高分辨率XPS谱图 (d) Co 2p高分辨率XPS谱图

分析结果:XRD图谱显示Ag/Co/C样品中存在面心立方Ag和Co的衍射峰,衍射峰向低角度的最小偏移表明样品在超快冷却过程中合金化程度极低。XPS分析显示Ag 3d峰向高结合能移动了0.3eV,表明通过Ag/Co界面的相互作用,电子在Ag上积累。

催化活性分析

Fig. 3 电化学性能
图3. (a) Ag/C和Ag/Co/C在Ar饱和1M KOH中的CV曲线 (b) ORR极化曲线 (c) Tafel图 (d) EIS图 (e) TOF图 (f) 比活性和质量活性

分析结果:Ag/Co/C表现出最高的ORR活性,起始电位为0.92V,半波电位为0.85V,极限电流密度为3.48mA cm-2。Tafel斜率为38.49mV dec-1,明显小于Pt/C(64.17mV dec-1)和Ag/C(90.79mV dec-1),证实了Ag/Co/C在ORR动力学中的增强作用。EIS显示Ag/Co/C具有最小的半圆直径,表明其电荷转移阻力最小。

反应机理与稳定性

Fig. 4 电子转移数和稳定性
图4. (a) Koutecky-Levich图 (b) 稳定性测试前后的ORR极化曲线 (c-d) 甲醇和乙醇耐受性测试
Fig. 5 反应机理
图5. (a-b) 模拟ORR反应路径 (c) Fukui指数分析 (d) 差分电荷分析 (e) 提出的ORR机理示意图

分析结果:通过K-L方程计算得到的电子转移数约为4.3,表明ORR主要通过四电子途径进行。经过2000次循环后,Ag/Co/C的半波电位仅负移约10mV,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在存在0.01M甲醇或乙醇的情况下,Ag/Co/C的ORR极化曲线几乎不受影响,而商业Pt/C在相同条件下受到严重毒化。

DFT计算表明,Ag纳米颗粒表面是异质结构中的活性位点。Co位点具有更负的O吸附自由能(ΔG(O*)),这归因于Ag和Co之间氧亲和力的差异。Ag表面有利于氧溢出,增强了ORR动力学。计算的O2在Ag位点的解离势垒接近于零(-0.11eV),验证了这一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