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用8 mol% 氧化钇稳定氧化锆(8YSZ)粉末,平均粒径155 nm。样品先单轴压制成狗骨形状(尺寸:长15 mm、宽3.5 mm、厚2.3-2.6 mm),并在900°C预烧结1小时,初始相对密度约为45%。
闪速烧结实验分为两种模式:
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电流和电压,通过黑体辐射模型估算样品温度。烧结后样品密度通过阿基米德原理测量,微观结构使用SEM分析,晶粒尺寸通过线性截距法计算。
内容: Fig. 1(a) 显示了在不同气氛(空气、氩气、氩气+2.9%氢气)下,8YSZ样品的闪速起始温度随 applied electric field 的变化。Fig. 1(b) 显示了功率密度的阿伦尼乌斯图。
分析结果: 随着电场增加,闪速起始温度降低。在相同电场下,降低氧分压(从空气到还原气氛)进一步降低起始温度。功率密度在空气中较高,表明样品电导率影响起始过程。结果支持焦耳加热作为闪速起始的主要机制,电导率增加导致起始温度降低。
内容: Fig. 2(a) 显示了阶段III中的平均功率耗散和估算样品温度随电流密度的变化。Fig. 2(b) 显示了电流密度对相对密度的影响。
分析结果: 功率耗散和样品温度随电流密度增加而增加。在空气中,致密化程度更高(最高达95%),而在还原气氛中较低(约68%)。这表明致密化直接与功率耗散相关,而非电流密度本身,验证了焦耳加热的主导作用。
内容: Fig. 3 展示了在氩气+2.9%氢气气氛下的CHR闪速烧结实验,以及原位切换到氧化气氛(空气)的实验数据。
分析结果: 在还原气氛中,样品致密化较低(约61%)。当气氛切换到空气时,样品电导率降低,导致功率耗散增加和温度上升,致密化提高至95%。这直接证明焦耳加热对致密化的关键作用,气氛变化通过影响电导率来调节功率耗散。
内容: Fig. 4(a) 显示了晶粒尺寸随位置的变化,Fig. 4(b) 展示了晶粒尺寸分布,Fig. 4(c) 是示意图,Fig. 4(d) 是不同位置的微观结构图像。
分析结果: 微观结构显示不对称性:阳极侧晶粒尺寸大约是阴极侧的两倍。这是由于直流电场引起的电化学还原和温度梯度所致。温度梯度在较高电流密度下导致铂电极熔化,证实了极性效应。这种不均匀性可能影响材料性能,需要在应用中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