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 刘明达1,2,6, 张智超3,6
通讯作者: 李佳3, 刘凯1,2
清华大学
本研究采用以下综合方法:
内容描述:图1a展示了HEASA-Pt纳米粒子在碳纳米管上的示意图以及相应的MOR机理。红色虚线圆圈表示在高熵晶格中以单原子状态存在的Pt原子。符号*表示吸附,下标(Pt、Co或Co+Pt)表示吸附位点。
分析结果:图1b比较了CO中间体在Pt(111)表面和掺杂Sn、Bi的Pt(111)表面的吸附能。对于掺杂表面,只考虑掺杂原子第一配位层内的吸附位点。误差棒代表标准偏差。图1c比较了MOR中CO和OH中间体在Pt位点和其他掺杂Co/Ni/Sn顶位上的吸附能。DFT计算结果表明,Bi或Sn原子的掺杂减弱了相邻Pt位点上的CO结合,抑制了CO中毒。同时,OH在Co、Ni或Sn上的吸附与在Pt上的吸附相当,这些掺杂剂可以作为OH供体,为活性Pt位点提供足够的OH物种,从而促进氧化过程。
内容描述:图2a展示了HEASA-Pt纳米粒子的像差校正HAADF-STEM图像和EDS元素分布图。图2b显示了HEASA-Pt2.3%、HEA-Pt17.6%、Pt箔和PtO2在Pt L3边的XANES谱。图2c显示了相应样品在Pt L3边的FT-EXAFS谱。
分析结果:EDS元素分布图显示所有六种元素在HEASA-Pt的大小纳米粒子中均匀分布。XANES结果表明HEAs中的Pt主要呈金属态而非氧化态。EXAFS拟合结果显示HEASA-Pt中Pt-Pt配位数仅为1.2±0.3,表明HEASA-Pt中几乎没有Pt-Pt键。相比之下,HEA-Pt的Pt-Pt配位数高达4.4±0.2。小波变换(WT)分析也证实了HEASA-Pt中Pt位点没有Pt作为配位原子,进一步证明了Pt的单原子分散状态。
内容描述:图3a比较了不同Pt含量的HEASA-Pt和HEA-Pt催化剂与商业20 wt% Pt/C的CV曲线。图3b展示了催化剂MOR质量活性与Pt含量的关系。图3c显示了HEASA-Pt2.3%的长期电流密度(j)测量结果。箭头表示电解质刷新的时间点。图3d展示了HEASA-Pt2.3%、HEA-Pt17.6%和Pt/C在长期耐久性测试中的i-t曲线积分面积。
分析结果:HEASA-Pt催化剂在Pt含量为1.1-3.1 at%时表现出超过30 A/mg的显著MOR质量活性,当Pt含量为2.3 at%时,HEASA-Pt2.3%具有最高的质量活性35.3 A/mg,优于商业Pt/C催化剂(1.56 A/mg)。长期测试表明,HEASA-Pt2.3%在经过9个循环(总计180,000秒)后,电流密度仍能完全恢复到初始值,显示了其良好的耐久性和可再生性。相比之下,Pt/C和HEA-Pt在长期测试中性能显著下降,表明它们更容易中毒。
内容描述:图4a和4b分别显示了HEASA-Pt2.3%和HEA-Pt17.6%在不同电位下的原位FTIR光谱,使用Hg/HgO作为参比电极。图4c-e显示了HEASA-Pt2.3%、HEA-Pt17.6%和Pt/C催化剂连续两次扫描(第一次扫描和第二次扫描)的CO剥离曲线(无iR补偿)。
分析结果:原位FTIR光谱显示两种催化剂遵循不同的反应路径。HEASA-Pt2.3%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显示CO吸附峰,表明反应通过无CO途径进行。而HEA-Pt17.6%在电位达到-0.5 V vs. Hg/HgO时检测到明显的*CO信号,表明其遵循CO途径,与Pt/C类似。CO剥离实验显示,HEA-Pt17.6%和商业Pt/C在约-0.55和-0.25 V vs. Hg/HgO处观察到吸附CO的氧化峰,但在HEASA-Pt2.3%上这些峰被显著抑制,进一步验证了其强大的抗CO中毒能力。
内容描述:图5a展示了用于DFT计算的代表性HEASA-Pt表面板模型。图5b和5c分别显示了在HEASA-Pt和Pt(111)表面上MOR过程中可能路径的自由能图。图5d比较了在0.7 V vs. RHE应用电位下,HEASA-Pt和Pt(111)表面上CO氧化步骤的自由能变化。图5e显示了Pt在Pt(111)和HEASA-Pt中的部分态密度。虚线表示费米能级,设为零。图5f显示了Pt(111)和HEASA-Pt表面上Pt原子与C原子(来自CO)之间的COHP结果,其中CO中间体吸附在Pt位点上。
分析结果:DFT计算表明,与Pt(111)相比,HEASA-Pt表面的CO吸附减弱了0.7 eV以上,这是由HEAs中多种元素的协同效应导致的。HEASA-Pt表面上*CO氧化的热力学能差降低到0.50 eV,在MOR工作电位(高于0.6 V vs. RHE)下可以轻松克服,从而避免CO中毒。电子结构分析显示,HEASA-Pt表面上孤立Pt原子的d带中心与Pt(111)表面相比有所降低,表明HEA形成后Pt的d轨道填充度更高,这削弱了CO吸附。COHP分析表明,合金化后Pt和C之间发现了更多反键态,这也削弱了CO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