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 周昌山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讯作者: 高庆伟 (山东大学机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闫志杰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宋凯凯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图1. SA973样品的微观结构特征
SA973样品表现出部分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约为4.56μm,具有明显的异质晶粒尺寸分布。样品由FCC和HCP相组成,两相均呈现从细小到粗大的等轴晶。FCC晶粒约占56.3%(数量分数)和52.3%(面积分数),HCP晶粒约占43.7%和47.7%。高角度晶界(HAGBs)约占晶界总数的50.4%,低角度晶界(LAGBs)约占49.6%。
图2. FJA973样品的微观结构特征
与SA973样品相比,FJA973样品显示出更细小的微观结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3.73μm。FCC晶粒约占46.9%(数量分数)和48.8%(面积分数),HCP晶粒约占53.1%和51.2%。高角度晶界(HAGBs)约占晶界总数的51.2%,表明FJA处理促进了更完全的再结晶过程。
图3. SA1173样品的微观结构特征
SA1173样品显示出完全的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约为4.41μm。FCC晶粒约占43.3%(数量分数)和37.6%(面积分数),HCP晶粒约占56.7%和62.4%。高角度晶界(HAGBs)占晶界总数的约93.9%,表明高温退火促进了更完全的再结晶过程。
图4. FJA1173样品的微观结构特征
FJA1173样品显示出比SA1173样品更细小的晶粒尺寸,平均晶粒尺寸约为3.52μm。HCP相的比例显著增加(约78.5%),相比SA1173样品(~56.7%)有大幅提高。这种细化归因于FJA处理过程中短时间退火抑制了晶粒粗化。
图5. SA673和FJA673样品的BC和相图
在673K下退火的样品未发生显著的静态再结晶。SA条件下观察到约95%的FCC奥氏体,而FJA方法实现了约75%的FCC奥氏体。这表明加热诱导了逆马氏体转变,导致FCC奥氏体的形成。冷轧引入的位错和其他缺陷阻碍了相界移动,抑制了向奥氏体的转变。
图6. 样品的力学性能曲线
FJA处理的样品表现出比SA处理样品更高的屈服强度和极限抗拉强度。在973K下,FJA973样品的屈服强度(556±27.8MPa)比SA973样品(367.4±18.4MPa)高约51%。在1173K下,FJA1173样品也显示出更高的强度(屈服强度:267.1±13.4MPa,极限抗拉强度:821.7±16.4MPa),同时总延伸率仅略低于SA处理样品(~2.4%)。
图7. SA973和FJA973样品断裂后的EBSD和SEM观察
SA973和FJA973样品在断裂后均显示出严重的塑性变形,微观结构主要由马氏体相组成。变形的SA973样品含有约4.3%的FCC相,而变形的FJA973样品含有约0.9%的FCC相,表明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存在广泛的TRIP效应。KAM图显示严重变形区域比粗大HCP晶粒具有更高的位错密度,表明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增殖显著。
图8. SA1173和FJA1173样品断裂后的微观结构特征
SA1173和FJA1173样品在初始状态下含有大量预先存在的马氏体。变形后相图显示主要为HCP相,FCC相几乎检测不到。两个样品均显示出显著的变形孪晶(红色虚线箭头指示),表明位错增殖、TRIP和TWIP效应共同控制了样品的塑性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