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聚酰亚胺溶液(PI)以及铁、钴、镍、铜、锰的氯化物作为原料,所有化学试剂未经进一步处理。
通过经典两步法合成含金属盐的PI薄膜:将五种金属盐溶解在DMAc中,与聚酰胺酸溶液按体积比1:2.5混合,搅拌1小时形成均匀的金属-聚酰亚胺复合溶液,旋涂到玻璃板上,经过逐步加热(60°C至180°C)干燥形成PI薄膜。
使用CO₂激光标记系统(波长10.6μm,功率5.8W,扫描速率90mm/s)处理PI薄膜,进行两次激光诱导:第一次形成3D多孔LIG结构和金属氧化物(LIG/MO),第二次通过碳热还原形成HEA纳米颗粒(LIG/HEA-1)。随后进行闪焦耳加热(FJH)处理(2500±80°C,1秒),得到晶粒更细的LIG/HEA-2。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导率测试、BET比表面积分析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多种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全面的表征。
分析结果:该图展示了通过激光诱导合成和闪焦耳加热制备LIG/HEA-2复合材料的全过程。首先通过激光处理含金属盐的PI薄膜形成3D多孔石墨烯结构,并原位生成金属氧化物,随后通过第二次激光诱导和FJH处理得到高熵合金纳米颗粒。整个过程实现了石墨烯基质与HEA纳米颗粒的紧密接触,优化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分析结果:SEM图像显示球形高熵合金纳米颗粒附着在3D多孔石墨烯表面。FJH处理后,颗粒尺寸从约60nm显著减小到约20nm,且分布更加均匀。EDS分析表明Fe、Co、Ni、Cu、Mn元素在HEA纳米颗粒中均匀分布。HR-TEM图像显示晶格条纹间距为0.22nm,对应于面心立方(FCC)结构的(111)晶面,SAED图谱进一步证实了复合材料的多晶结构。
分析结果:XRD图像显示FCC相结构,主导晶面为(111)、(200)和(220)。FJH处理后碳衍射峰变窄变高,表明FJH过程促进了无定形碳向更有序石墨结构的结晶。拉曼光谱显示D、G和2D特征峰,证实了石墨烯的存在。XPS分析揭示了金属元素的价态分布,电导率测试表明FJH处理后电导率显著提高,从194.9 S/m增加到815.2 S/m。
分析结果:磁滞回线显示材料的软磁特性,FeCoNiCuMn HEA的饱和磁化强度(Ms)为6.1 emu/g,矫顽力(Hc)为34 Oe。Cu的添加稀释了磁性元素浓度,降低了Ms但显著降低了Hc。Mn的引入补偿了Cu的磁稀释效应,保持了高Ms同时降低了Hc。FJH处理后,Ms增加约一倍,这归因于晶粒细化优化了磁畴结构。
分析结果:复合材料在2-18 GHz频率范围内表现出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在3 mmol前驱体浓度和30 wt%填充比下,有效吸收带宽达到5.05 GHz(8.96-14.01 GHz),最小反射损失为-41.20 dB。在5 mmol浓度和20 wt%填充比下,最小反射损失达到-62.23 dB(11.6 GHz)。随着浓度增加,最小反射损失向低频区域移动,匹配厚度从9.6mm减少到2.4mm,增强了实际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