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fast synthesis of porous Fe3C/carbon hybrid materials via a carbothermal shock reactor for advanced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通过碳热冲击反应器快速合成多孔碳化铁/碳杂化材料用于先进能源存储应用

第一作者: Jun Cao (曹军)

通讯作者: Heng Deng (邓恒)

所属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

DOI: 10.1039/d4ta05430j

PDF原文

期刊: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发表年份: 2025

论文亮点

  1. 使用碳热冲击反应器在1秒内快速加热至1800°C,实现了多孔碳化铁/碳杂化材料的超快合成
  2. 该方法利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高密度挥发性蒸气作为造孔剂,同时限制铁基纳米颗粒的生长,形成超细小的纳米颗粒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1. 材料准备:将滤纸浸泡在乙醇中并超声处理30分钟,然后干燥。将硝酸铁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制成3.5 mol/L的溶液,将干燥的滤纸浸入该溶液中2小时,然后取出并在60°C下干燥12小时,得到铁浸渍滤纸(IIFP)
  2. 使用碳热冲击(CTS)反应器:将IIFP切成2 cm×1 cm的矩形薄膜,夹在两层碳纸之间,在CTS反应器中分别于1000°C、1400°C和1800°C下加热约1秒,得到CTS-Fe-C-1000、CTS-Fe-C-1400和CTS-Fe-C-1800样品
  3. 使用管式炉(TF)制备对比样品:将IIFP在氮气气氛下以5°C/min的速率加热至800°C并保持2小时,得到TF-Fe-C样品
  4. 超级电容器(SC)和微型超级电容器(MSC)的制备:将活性材料、炭黑和PVDF按80:10:10的质量比混合,加入NMP制成浆料,涂覆在镍泡沫上干燥后作为电极。对于MSC,将浆料作为墨水通过丝网印刷在PET薄膜上,然后涂覆PVA/KOH凝胶电解质
  5. 锂离子电池(LIB)的制备:将浆料涂覆在铜箔上,干燥后切成圆片作为工作电极,在氩气手套箱中组装成纽扣电池,使用锂箔作为对电极,GF/D作为隔膜,电解液为1M LiPF6的EC/DEC(1:1体积比)溶液
  6. 表征方法:XRD、SEM、TEM、Raman、XPS、BET、TG等
  7. 分子动力学模拟: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采用ReaxFF力场,模拟不同温度下的热解过程

主要结论

图1: CTS反应器示意图

图1: CTS反应器示意图
图1展示了碳热冲击(CTS)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该反应器通过将两个焦耳加热碳纸紧密包装在一起构建而成,反应物夹在两个碳纸之间。通过施加高密度电流,在碳纸之间实现超快辐射加热,从而实现快速热解。CTS反应器在1秒内达到约1800°C的高温,同时伴随明显的强烈闪光。

图2: CTS-Fe-C-1800和TF-Fe-C的形貌对比

图2: CTS-Fe-C-1800和TF-Fe-C的形貌对比
图2展示了CTS-Fe-C-1800(a-c)和TF-Fe-C(d-f)的SEM图像以及纳米颗粒尺寸分布(h,i)。CTS-Fe-C-1800保持了滤纸原始的互连纤维结构,纤维内部形成了许多孔结构(微孔和小介孔)。相比之下,TF-Fe-C虽然也显示多孔纤维结构,但纤维融合且表面致密光滑。最重要的是,TF-Fe-C中的纳米颗粒尺寸约为180nm,而CTS-Fe-C中的纳米颗粒小得多,平均约为15nm。

图3: 不同温度下制备的CTS-Fe-C样品

图3: 不同温度下制备的CTS-Fe-C样品
图3展示了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的CTS-Fe-C样品的SEM图像和MD模拟结果。(a-c)CTS-Fe-C-1400的SEM图像和纳米颗粒尺寸分布,纳米颗粒尺寸约为260nm;(d-f)CTS-Fe-C-1000的SEM图像和纳米颗粒尺寸分布,纳米颗粒尺寸约为490nm;(g-h)ReaxFF MD模拟了在不同温度下CTS过程中CO2分子的生成情况;(i)Fe-C样品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j)CTS-Fe-C-1800的形成机制示意图。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升高,产生的挥发性蒸气增多,导致产品孔隙率增加,比表面积增大。

图4: Fe-C样品的结构和组成分析

图4: Fe-C样品的结构和组成分析
图4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分析了Fe-C样品的结构和组成。(a)XRD图谱显示CTS-Fe-C杂化材料出现了Fe3C的新峰;(b-c)CTS-Fe-C-1800和TF-Fe-C的XRD图谱和Rietveld精修;(d)Fe-C样品的TG曲线;(e-f)拉曼光谱和ID/IG值;(g)XPS全谱;(h-i)C 1s和Fe 2p的高分辨率XPS谱。结果表明,CTS-Fe-C-1800中的铁离子几乎全部转化为Fe3C,且碳组分具有更高的石墨化程度。

图5: 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图5: 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图5评估了Fe-C样品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电化学性能。(a)三电极结构SC示意图;(b)在20mV/s扫描速率下Fe-C SCs的CV曲线;(c)在0.5A/g电流密度下Fe-C SCs的GCD曲线;(d)不同电流密度下Fe-C SCs的比电容;(e)Fe-C SCs的奈奎斯特图;(f)Fe-C SCs的b值;(g-h)CTS-Fe-C-1800 SC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电容和扩散控制过程的贡献百分比。结果表明,CTS-Fe-C-1800 SC表现出最高的比电容和能量密度,这归因于其高比表面积和更导电的碳基质。

图6: 微型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图6: 微型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图6研究了使用CTS-Fe-C-1800制备柔性MSC的电化学性能。(a)CTS-Fe-C-1800 MSC制备示意图;(b)不同扫描速率下CTS-Fe-C-1800 MSC的CV曲线;(c)不同电流密度下CTS-Fe-C-1800 MSC的GCD曲线;(d)不同电流密度下CTS-Fe-C-1800 MSC的比电容;(e-f)在20mV/s下,CTS-Fe-C-1800 MSC在0°至180°弯曲角度下的CV曲线和电容保持率;(g)比电容随浮动时间的变化;(h)单个CTS-Fe-C-1800 MSC和多个串联连接的MSC在20mV/s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i)在0.5A/g电流密度下,单个CTS-Fe-C-1800 MSC和多个串联连接的MSC的GCD曲线;(j)由三个串联CTS-Fe-C-1800 MSC供电的绿色LED灯泡的光学图像。结果表明,CTS-Fe-C-1800 MSC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机械柔性。

图7: 锂离子存储性能

图7: 锂离子存储性能
图7评估了Fe-C杂化材料作为LIB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a)CTS-Fe-C-1800 LIB示意图;(b)在0.30mV/s下记录的CTS-Fe-C-1800 LIB的CV曲线;(c)不同扫描速率下CTS-Fe-C-1800 LIB的CV曲线;(d)在0.30mV/s下Fe-C LIBs的CV曲线;(e)在0.2A/g下Fe-C LIBs的循环性能;(f)Fe-C LIBs的b值;(g-h)在不同扫描速率下CTS-Fe-C-1800 LIB的电容和扩散控制过程的贡献百分比;(i)Fe-C LIBs的奈奎斯特图;(j)Fe-C LIBs的倍率性能。结果表明,CTS-Fe-C-1800 LIB表现出最高的放电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