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Pc呈现独特的分散块状形态,尺寸从几百纳米到微米不等,颗粒表面粗糙,边缘不规则。经800°C碳化的Co/C-C显示出明确的分层片状结构,表面分布有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31.76±11.32 nm,同时观察到明显的团聚现象。经过FJH处理的Co/C-F表现出增强的石墨化,形成明显的分层片状结构,颗粒分布更均匀,粒径分布更精细(32.92±9.6 nm),表明部分缓解了团聚现象。虽然平均粒径相似,但标准偏差显著减小,表明FJH有效调控了粒径分布,使其更加均匀。
对于Co/C-C,可见清晰的晶格条纹,间距为0.205 nm,对应于面心立方(fcc)Co的(111)晶面。而对于Co/C-F,晶格条纹变得更加紧凑和明确,间距减小到0.183 nm,对应于fcc Co的(200)晶面。这些观察证实了两个样品中都存在结晶Co域,可能有助于增强复合材料的介电和磁损耗。两个样品中的Co纳米颗粒都被封装在碳基质中,形成Co@C核壳结构。Co/C-C中的碳壳无序,层排列松散,而Co/C-F表现出增强的碳有序性,具有连续、明确的壳层。碳条纹从Co/C-C中的碎片化、点状图案转变为Co/C-F中发育良好的弧形结构。这种增强的结构组织表明FJH处理促进了碳基质的快速重组,导致更有序的界面结构。
在拉曼光谱中,Co/C-C表现出高的I_D/I_G比(1.82),表明具有密集缺陷的无序碳框架和以非晶为主的结构。相比之下,经过FJH处理的样品显示出低得多的I_D/I_G比(0.61),表明缺陷密度降低和石墨化程度提高。这些结果证实FJH促进了结构重排和更有序碳网络的形成,从而促进了导电通路的发育并增强了导电损耗,进而改善了电磁波衰减性能。XRD分析表明,经过FJH处理后,(002)峰明显变窄并略微向更高角度移动,表明层间距离收缩和堆叠有序性改善。这些变化表明碳框架在FJH作用下从无序结构转变为局部有序结构,反映出明显的石墨化趋势。XPS分析揭示了元素分布和化学键合环境的演变,EPR分析显示FJH处理的样品表现出最强的顺磁信号,表明缺陷相关的未配对电子浓度最高。
Co-PPc显示出可忽略的吸收,没有有效吸收带宽(EAB),在5.0 mm处的最小反射损耗(RL)为-2.33 dB。相比之下,Co/C-C表现出显著增强,在减小厚度(1.43 mm)的情况下实现了5.0 GHz的EAB和-34.42 dB的RL。FJH处理的样品实现了最宽的EAB(6.12 GHz,与Co/C-C相比增加了22.4%),并在2.15 mm处保持强RL(-28.10 dB)。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应用FJH在拓宽吸收带宽和增强整体EMA性能方面非常有效。反射损耗值分析表明,FJH处理没有显著改变吸收强度,但有助于拓宽有效吸收范围。与先前研究中报道的代表性吸收剂相比,Co/C-F提供了更宽的频率覆盖范围(11.88-18.00 GHz),完全覆盖Ku波段并部分延伸到X波段上部。
介电参数分析表明,FJH处理增强了Co/C-F的高频极化能力,同时保持适中的介电损耗,这有助于其宽而稳定的吸收性能。直流电导率比较显示,经过FJH处理后,电导率进一步增加,反映了载流子迁移率增强和电通路改善。Cole-Cole图揭示了Co/C-C和Co/C-F中不同的极化行为:Co/C-C显示出扭曲的半圆和延伸的线性尾部,表明多种介电弛豫过程共存;而Co/C-F表现出更紧凑的半圆形轮廓,类似于近德拜弛豫行为。复磁导率分析表明,FJH处理有效激活或加强了高频磁损耗机制。磁损耗性能评估显示,FJH处理的样品在6.24至15.72 GHz范围内显示出宽而明显的tan δ_μ峰,证实了磁损耗机制的激活。磁滞回线分析表明,FJH处理后磁性能参数发生变化,涡流损失分析显示FJH处理通过在高频引入交换共振有效优化了磁损耗机制。
Co/C界面和异质碳区域发生多重散射,延长了波传播路径并增强了电磁波衰减。导电损耗源于沿碳网络的电荷传输,而偶极极化则来自极性基团和Co-N配位。界面极化发生在Co纳米颗粒和碳基质之间的边界处。磁损耗涉及磁畴运动的磁滞、纳米级Co域的自然共振和交换共振。在Co/C-C中,介电损耗通过偶极和界面极化主导,而由于有限的Co域运动和有限的自然共振,磁损耗仍然较弱。经过FJH处理后,Co/C-F通过改善的电导率和丰富的界面保持有效的介电损耗,尽管偶极贡献减少。同时,尽管磁滞损耗显著减少,但由于自然共振和激活的交换共振,磁损耗显著增强。这些结果表明,FJH实现了Co/C-F中介电和磁损耗的协同组合,导致更宽和更稳定的吸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