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cycling waste photovoltaic cells into silicon carbide via flash Joule heating
通过闪蒸焦耳加热将废弃光伏电池升级为碳化硅
第一作者: Ximing Zhang (南京师范大学)
通讯作者: Feihong Guo* (南京师范大学), Xiaoxiang Jiang* (南京师范大学)
其他作者: Abdullah H. Hamadamin (Hawler Medical University), Adam. F. Lee (Griffith University), Karen Wilson (Griffith University), Jabbar Gardy (University of Leeds and Salahaddin University-Erbil)
DOI: 10.1039/D5EE01509J
PDF原文
期刊名称: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发表年份: 2025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闪蒸焦耳加热(FJH)技术将废弃c-Si光伏电池升级为SiC。详细步骤如下:
- 样品制备:将c-Si光伏电池碎片(单晶,原始尺寸182 mm × 182 mm)放入粉碎机中粉碎5分钟,得到微米级粉末。由于c-Si粉末电阻高,与导电碳黑(CB)按特定比例机械混合(通常为1:1质量比),以增强导电性并作为反应物。
- 实验装置:将c-Si和CB混合物放入石英管中手动压缩,两端用石墨塞固定。石英管置于两个金属电极(一实心一多孔)之间,多孔电极连接真空泵、压力计和样品收集器。电极连接到电容器组(总容量90 mF),通过调节螺丝调整样品电阻至~2.5Ω。
- FJH过程:系统抽真空至~1.33 kPa,设置输入电压(优化为130 V),通过DC电源充电电容器组。放电时,电容器瞬间释放能量,在毫秒内将样品加热至高温(峰值温度~2200°C)。加热速率极快(>10^4 °C/s),冷却速率也高(>10^3 °C/s)。
- 后处理:进行多次FJH循环和重新研磨以提高反应转化率。最后,通过在空气中700°C煅烧20分钟去除多余碳(闪蒸石墨烯),得到高纯度SiC。
- 表征与分析: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光谱(EDS)、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产物进行理化性质分析。
Figure 1: FJH实验流程和温度曲线
图1: (a) FJH实验流程图。(b) 添加样品前后石英管的比较。(c) 130V输入电压下的电流曲线,持续时间0.5秒。(d) 使用红外温度计记录的实际温度曲线。
分析结果
Figure 1展示了FJH实验的整体流程和关键参数。图1a显示了从样品制备到FJH处理的步骤。图1b直观比较了石英管在实验前后的状态,表明FJH过程的高温效应。图1c的电流曲线显示在130V输入电压下,电流在0.5秒内达到峰值,表明能量释放迅速。图1d的温度曲线证实了加热速率极快(>10^4 °C/s),峰值温度超过2000°C,冷却速率也高(>10^3 °C/s),这有助于快速反应和杂质蒸发。
Figure 2: XRD分析和产物组成
图2: (a) 不同输入电压下的X射线衍射图谱。(b) 单次FJH循环后固体产物的组成随输入电压的变化。(c) 不同c-Si粉末:CB质量比下的X射线衍射图谱(130V)。(d) 单次FJH循环后固体产物的组成随质量比的变化(130V)。(e) 不同FJH循环次数下的X射线衍射图谱。(f) 固体产物的组成随FJH循环次数的变化。标准偏差为±1 wt%。
分析结果
Figure 2通过XRD分析了FJH产物的晶体相和组成。图2a和2b显示,随着输入电压增加,SiC产量增加,最佳电压为130V(峰值温度~2200°C),此时SiC与Si的质量比达到10:1。图2c和2d表明,c-Si:CB质量比对SiC含量影响较小,保持在~92 wt%,过量碳不会促进反应。图2e和2f显示,多次FJH循环略微提高SiC产率,但未反应Si仍存在;通过重新研磨,10次循环后SiC纯度可达99 wt%。这些结果验证了FJH参数对SiC合成的优化作用。
Figure 3: 产物形貌和成分分析
图3: (a) 10次FJH循环后经700℃煅烧20分钟产物的SEM图像。(b) EDS元素映射。(c) EDS谱。(d) 10次FJH循环后煅烧产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e) 拉曼谱。(f) 煅烧前10次FJH产物的Si 2p XPS谱。(g) 母体c-Si粉末中金属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关系。(h) 10次FJH循环后金属去除效率。(i) FJH过程中可能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虚线表示ΔG=0。(j) 废弃c-Si的FJH反应示意图。
分析结果
Figure 3 comprehensive分析了FJH产物的形貌、成分和反应机制。图3a的SEM显示SiC晶体有两种形态:多边形棱柱晶体(1-30μm)和颗粒状团聚体(100-400nm)。图3b和3c的EDS映射和谱图表明产物主要由C和Si组成(原子比~47:49),接近SiC化学计量,并含有少量O和残留金属(Ag、P)。图3d和3e的XRD和拉曼谱确认SiC纯度达99%,拉曼峰在786和965 cm^{-1}对应β-SiC的 transverse 和 longitudinal 模式。图3f的XPS显示表面存在Si-C和Si-O键。图3g和3h表明,在130V(>2000°C)下,金属杂质(Ag、Al、Cu)通过蒸发有效去除(Ag 89%, Al 61%)。图3i的吉布斯自由能分析揭示反应路径,主要通过SiO气相与C反应生成SiC。图3j示意图总结了FJH反应过程。
Figure 4: 电化学性能
图4: (a) SiC/FG复合阳极在0.05 A g^{-1}下的首次充放电曲线。(b) 27 wt% SiC复合阳极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倍率性能。(c) 27 wt% SiC复合阳极的前三次循环伏安图。(d) SiC(27 wt% SiC/FG复合阳极)在100次循环前后的EIS谱。
分析结果
Figure 4评估了FJH衍生的SiC/闪蒸石墨烯(FG)复合材料作为锂电池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图4a显示,含27% SiC的阳极比纯FG具有更高的比容量,但库仑效率随FG含量增加而降低, due to structural defects in FG that consume Li+ ions。图4b表明27 wt% SiC复合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表现出稳定的倍率性能。图4c的循环伏安图显示首次循环中0.5V处的还原峰归因于SEI形成, subsequent cycles stabilize。图4d的EIS谱显示100次循环后电荷转移电阻显著降低(从997.4Ω to 61.86Ω),表明SEI稳定和Li+扩散加快。这些结果证明SiC/FG复合材料在能源存储中有应用潜力。
Figure 5: 生命周期评估
图5: (a) 不同废弃光伏回收方法的流程图:化学回收(CR, 蓝色)、热回收(TR, 橙色)和闪蒸焦耳加热回收(FJH, 绿色)。(b) 不同回收方法的 process parameters。(c) 不同回收方法的能耗比较。(d) 不同回收方法的温室气体排放比较。
分析结果
Figure 5通过生命周期评估(LCA)比较了FJH与传统方法(化学回收CR和热回收TR)的环境影响。图5a展示了各方法的流程,FJH包括预处理、FJH处理和产品净化。图5b总结了关键参数。图5c和5d显示,回收1吨废弃光伏模块,FJH能耗为3477 MJ/ton,比CR低75%,比TR低49%;温室气体排放为1398.5 kg/ton,比CR低68%,比TR低36%。FJH处理本身仅占总能耗的8.7%和排放的7.6%,主要能耗来自模块分离和筛选。FJH的成本效益比为6.44,高于CR和TR,表明其 technoeconomic feasibility。这些结果突出FJH在可持续回收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