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le Nanoparticle Collision Electrocatalysis Driven by Ultrafast High-Temperature Precision Synthesis

超快高温精密合成驱动的单纳米粒子碰撞电催化

第一作者: Lixia Yang (杨丽霞)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通讯作者: Min Zhou (周敏)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DOI: 10.1021/acs.nanolett.5c01519

PDF原文

期刊: Nano Letters

发表年份: 2025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创新策略,以PtxRu1-x合金为模型系统,结合超快高温精密合成和超声剥离制备胶体催化剂。具体步骤:


主要结论


图1: 胶体PtxRu1-x NPs的制备和表征

Figure 1

(a) 胶体NP合成示意图:金属盐前体加载到CA-CNFs上,通过脉冲焦耳加热和超声剥离生成单分散胶体PtxRu1-x NPs。

(b, c) 胶体Pt0.6Ru0.4 NPs的TEM和HAADF-STEM图像。

(d) 胶体Pt0.6Ru0.4 NPs的EDS元素映射。

(e, f) 通过TEM和DLS确定的胶体Pt0.6Ru0.4 NPs尺寸分布。

(g) UV-vis光谱显示胶体Pt0.6Ru0.4 NPs的时间稳定性。

分析结果: 该图证实了成功合成均匀尺寸、可调组成的胶体NPs,EDS映射显示Pt和Ru元素均匀分布,UV-vis光谱表明胶体稳定性良好,适用于后续单粒子电催化研究。


图2: 分析电极的界面设计和表征

Figure 2

(a) NS-CFE制备示意图。

(b, c) NS-CFE的SEM和AFM图像。

(d) NS-CFE的XPS N 1s谱。

(e) CFE和NS-CFE的Raman光谱比较。

(f) Ag NPs与NS-CFE碰撞的氧化瞬态信号及其尺寸分布;插图显示代表性电流瞬态。

分析结果: NS-CFE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平滑度(AFM显示表面粗糙度小于1nm),XPS和Raman光谱证实氮掺杂增加了碳缺陷。碰撞实验显示NS-CFE改善了Ag NP的粘附, enabling complete oxidation,而CFE仅检测到低频信号,表明弱粘附导致弹性碰撞。


图3: PtxRu1-x 单NPs的MOR测量

Figure 3

(a) 基于SECCM的PtxRu1-x 单NPs与NS-CFE碰撞的MOR示意图。

(b) Pt0.6Ru0.4 单NP碰撞的典型高采样CV,与无NPs的对照实验比较。

(c-e) Ru、Pt和Pt0.6Ru0.4 单NP碰撞的i-t曲线、典型电流事件及峰值电流和积分电荷统计分布。

分析结果: 单NP碰撞显示出MOR瞬态信号,表明"开关"过程。统计分布显示不同组成NP的催化活性差异,积分电荷适合量化瞬态信号。控制实验证实信号源自MOR,而非干扰。


图4: 组成相关的MOR本征活性和DFT计算

Figure 4

(a) PtxRu1-x 单NPs上MOR的真实电流密度(jreal)和周转频率(TOF)。

(b) CO和OH在Pt0.7Ru0.3、Pt0.6Ru0.4和Pt0.5Ru0.5表面的吸附配置。

(c) CO和OH在Pt0.7Ru0.3、Pt0.6Ru0.4和Pt0.5Ru0.5表面的吸附能。

(d) OH吸附在Pt0.7Ru0.3、Pt0.6Ru0.4和Pt0.5Ru0.5表面的差分电荷密度分布。

(e, f) CO和OH吸附在Pt0.7Ru0.3、Pt0.6Ru0.4和Pt0.5Ru0.5表面的投影态密度(PDOS)。

(g) Pt0.7Ru0.3、Pt0.6Ru0.4和Pt0.5Ru0.5的MOR自由能剖面。

分析结果: DFT计算显示Pt0.6Ru0.4具有最弱的CO吸附和最强的OH吸附,减少CO中毒并促进中间体转化。电荷密度和PDOS分析支持Pt-Ru协同效应,Pt0.6Ru0.4的d带中心优化了反应动力学,与实验活性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