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version of photovoltaic waste silicon into amorphous silicon nanowire anodes

将光伏废硅转化为非晶硅纳米线阳极

第一作者: Liao Shen (廖申) - 昆明理工大学

通讯作者: Jijun Lu (吕继军) - 昆明理工大学, Wenhui Ma (马文会) - 云南大学, Xiaojing Hao - 新南威尔士大学

DOI: 10.1039/d5ee00020c

PDF原文

期刊: Energy Environ. Sci.

发表年份: 2025


论文亮点

  1. 利用光伏废硅(wSi)的固有氧化特性和碳热冲击(CTS)提供的高温梯度热场,驱动硅原子在受限氧化物空间中的定向扩散,实现了将wSi快速转化为非晶硅纳米线(a-SiNWs)。
  2. 铜(Cu)纳米粒子的引入降低了硅原子的表面能,诱导a-SiNWs的形成,非晶结构促进了电子/离子传输,显著增强了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研究背景

  1. 晶体硅(c-Si)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硅锭切割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硅(wSi),年产量超过20万吨,造成约3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环境挑战。
  2. 当前wSi主要通过填埋处理或重新熔炼精制,利用价值有限,复杂回收技术导致高能耗和环境污染,难以实现高值化利用。
  3. 硅基阳极具有超高理论容量(4200 mAh g⁻¹)和安全锂化电位,但wSi制作硅阳极面临体积膨胀(>300%)、导电性差、表面氧化和粒径不一致等挑战。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碳热冲击(CTS)技术实现光伏废硅向非晶硅纳米线的瞬时结构转化:

  1. 将wSi粉末与Cu盐(硫酸铜五水合物)混合制备悬浮液,超声分散30分钟。
  2. 将洁净碳布浸入悬浮液中,搅拌2小时后在80°C真空干燥10小时。
  3. 将负载混合物的碳布固定在CTS装置的石墨夹具两端,在含5wt% H₂的Ar气氛中施加30V电压和60A电流,冲击时间0.5秒。
  4. 利用CTS产生的高梯度热场(约4.2×10³ K s⁻¹,温度2100K)使wSi快速液化分裂,Cu盐分解形成Si-Cu熔体。
  5. Cu的引入降低Si粒子表面能,在氧限制域条件下加速Si原子的定向扩散,促进a-SiNWs在碳布上原位生长。
  6. 最终制备出自支撑电极材料(a-SiNWs@CC),直接用作锂离子电池阳极。

通过SEM、TEM、XPS、XRD、Raman等多种表征手段对材料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并组装半电池和全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


主要结论

  1. 成功开发了一种将光伏废硅转化为高性能非晶硅纳米线(a-SiNWs)的高值化回收策略,利用碳热冲击(CTS)技术克服了传统加热冷却速率的限制。
  2. 制备的a-SiNWs@CC自支撑阳极表现出优异的锂存储性能:在0.2 A g⁻¹下初始库仑效率高达91.35%,在2.0 A g⁻¹下经过2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2150 mAh g⁻¹,保持率达90%。
  3. 阐明了a-SiNWs@CC的形成机制和增强的电子/离子传输动力学,非晶结构和一维纳米线形貌有效缓解了体积膨胀问题,提高了电极的结构完整性和循环稳定性。

图1: CTS合成a-SiNWs@CC的过程

图1: CTS合成a-SiNWs@CC的过程
图1: (a) CTS过程示意图;(b) 碳布基底在不同阶段的温度曲线和光学图像。

内容描述: 图1展示了使用碳热冲击(CTS)技术合成a-SiNWs@CC的整个过程,包括示意图和温度曲线。

分析结果: CTS技术提供了超快加热和淬火(约4.2×10³ K s⁻¹,温度2100K),使wSi快速液化分裂,为Si原子的定向扩散和纳米线生长创造了条件。温度曲线显示整个过程持续时间仅0.5秒,实现了瞬时结构转化。


图2: 形态和结构表征

图2: 形态和结构表征
图2: (a)生长示意图;(b)原始碳布;(c-d)负载wSi和Cu盐混合物的碳布表面SEM图像;(e-g)不同放大倍率下a-SiNWs@CC的微观形态;(h-i)TEM和HRTEM图像;(j)SAED图谱;(k)HAADF和EDS元素 mapping。

内容描述: 图2展示了a-SiNWs@CC的详细形态和结构表征结果,包括SEM、TEM、HRTEM图像以及元素分布分析。

分析结果: a-SiNWs@CC呈现出相对均匀的线性形态,纳米线直径约15nm,具有高长径比。HRTEM图像显示非晶结构,SAED图谱进一步证实了非晶性质。EDS元素 mapping显示纳米线主要由Si和O组成,Cu明显集中在尖端,证实了Cu在诱导纳米线生长中的关键作用。


图3: 高温熔融行为和形成机制

图3: 高温熔融行为和形成机制
图3: (a)高温下熔融材料示意图;(b)wSi及wSi与Cu粉末混合物在不同温度阶段的熔融状态;(c)1568-1771K下的高温接触角;(d-g)a-SiNWs@CC和c-SiNWs@CC形成示意图。

内容描述: 图3研究了wSi和wSi-Cu混合物在高温下的熔融行为,并提出了a-SiNWs@CC和c-SiNWs@CC的形成机制。

分析结果: wSi与Cu混合物的熔融温度显著低于纯wSi,表明Cu的引入加速了系统在相同热场下的反应。接触角测量显示wSi-Cu熔融混合物的平均接触角稍大,表明液滴表面能相对较低,有利于纳米线的快速生长。形成机制涉及wSi和Cu盐的物理附着、CTS过程中的熔融和热分解、Si-Cu融合以及在一维方向上的生长。


图4: 物理和化学性质表征

图4: 物理和化学性质表征
图4: wSi@CC、c-SiNWs@CC和a-SiNWs@CC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a)接触角;(b)水平拉伸-应变曲线(插曲:弯曲演示);(c)活性物质质量面积负载;(d)XRD图谱;(e-f)Raman光谱;(g-h)a-SiNWs@CC的XPS分析中的Si 2p和Cu 2p光谱;(i)FTIR光谱。

内容描述: 图4比较了wSi@CC、c-SiNWs@CC和a-SiNWs@CC的多种物理和化学性质。

分析结果: a-SiNWs@CC表现出改善的润湿性,有利于电解质离子的快速扩散。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柔韧性,在弯曲测试中保持完整性。XRD显示c-SiNWs@CC中存在SiC衍射峰,而a-SiNWs@CC中无明显SiC峰,表明Cu的引入抑制了Si与碳的界面反应。Raman光谱在480 cm⁻¹处的谱带进一步证实了a-SiNWs@CC的非晶结构。XPS分析显示a-SiNWs@CC表面存在丰富的官能团,有助于增强结构稳定性和导电性。


图5: 电化学性能

图5: 电化学性能
图5: 电化学性能。半电池:(a)初始充放电曲线;(b)库仑效率;(c)循环曲线(前3周在0.2 A g⁻¹下);(d)与最近报道的硅纳米线电极比较;(e)倍率曲线;(f)循环曲线(续图5e)。全电池:(g)初始充放电曲线;(h)库仑效率;(i)循环曲线和(j-l)微分容量(dQ/dV)与电压等高线图。

内容描述: 图5展示了a-SiNWs@CC、c-SiNWs@CC和wSi@CC电极在半电池和全电池配置中的电化学性能。

分析结果: a-SiNWs@CC在半电池测试中表现出卓越的性能:在0.2 A g⁻¹下初始放电容量达3526 mAh g⁻¹,初始库仑效率高达91.35%。在0.8 A g⁻¹下循环200次后,可逆容量保持近2900 mAh g⁻¹,保持率近95%。倍率性能测试表明即使电流增加到8.0 A g⁻¹,容量仍保持0.8 Ah g⁻¹,显示出优异的离子和电子传输能力。全电池测试进一步证实了a-SiNWs@CC的实际应用价值,表现出稳定的库仑效率(平均>98.5%)和循环性能。


图6: 动力学特性

图6: 动力学特性
图6: 动力学特性。(a-b)a-SiNWs@CC和(c-d)c-SiNWs@CC在首次(去)锂化过程中的原位EIS和相应DRT;(e-f)GITT测试;(g)电极的表观离子扩散值;(h)不同电极的离子传输路径和界面稳定性示意图。

内容描述: 图6研究了a-SiNWs@CC和c-SiNWs@CC的电化学动力学特性。

分析结果: 原位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动态弛豫时间(DRT)分析表明,a-SiNWs@CC在首次(去)锂化过程中阻抗逐渐减小并稳定,界面SEI层形成稳定,增强了电子/离子迁移速率。GITT测试计算得出的锂离子表观扩散系数显示,a-SiNWs@CC电极的平均值(5.38×10⁻⁹ cm² s⁻¹)高于c-SiNWs@CC(4.04×10⁻⁹ cm² s⁻¹)和wSi@CC(8.60×10⁻¹⁰ cm² s⁻¹),表明a-SiNWs@CC具有优异的离子扩散速率和稳定性。


图7: 锂化膨胀模拟

图7: 锂化膨胀模拟
图7: a-Si和c-Si锂化膨胀及其与碳基底相互作用的模拟。(a-b)a-Si和c-Si的Von Mises应力(左)和伸长率(右);(c)不同时间间隔硅锂化时碳基底上的von mises应力;(d)单颗粒的von mises曲线;(e-f)电极位移和碳基底经历的von mises应力。

内容描述: 图7通过有限元模拟比较了a-Si和c-Si在锂化过程中的膨胀行为及其与碳基底的相互作用。

分析结果: 模拟结果显示,a-Si的各向同性性质有助于缓解应力集中,表现出更平滑的应力分布。随着锂化时间增加,硅粒子膨胀、接触并相互压缩,导致应力集中。a-Si组成的电极表现出更稳定的结构,碳基底上的应力变化较小,这表明a-SiNWs@CC在循环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持结构完整性,减少电极损伤。


图8: 电极表面形态和组成

图8: 电极表面形态和组成
图8: 电极表面形态和组成及规模化生产前景。(a-b)a-SiNWs@CC的形态;(c-d)c-SiNWs@CC的形态;(e-f)WSi@CC的形态;(g)不同电极XPS光谱中组分的相对面积;(h)SEI形成示意图比较;(i)规模化生产的前瞻性演示。

内容描述: 图8展示了循环100次后各电极的表面形态和组成,以及规模化生产前景。

分析结果: 循环后,a-SiNWs@CC表面保持清晰的纳米线轮廓,而c-SiNWs@CC表面出现更多不均匀杂质,碳布基底明显暴露,表明部分纳米线在循环过程中脱落失去电接触。wSi@CC电极经历更严重的电接触失效和破裂。XPS分析表明a-SiNWs@CC表面Li₂CO₃相对较少,但LiF更多,这种富含LiF的SEI具有高弹性模量和低Li⁺扩散势垒,可在硅纳米线膨胀过程中减少SEI损伤。研究还提出了高效规模化制备工艺,为高性能柔性电极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