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待补充 | 期刊名称: 待补充 | 发表年份: 2023
本研究采用快速烧结方法,在锂铝钛磷酸盐(LATP)和钴酸锂(LCO)之间构建了一层薄而导电的中间相。具体步骤如下:
图1. a) 阴极制备和快速烧结过程的示意图。 b) 快速烧结过程中的温度测量曲线。 c) 快速烧结LATP固体电解质颗粒的数字和d) SEM图像。 e) 快速烧结LATP/LCO-LATP双层颗粒的数字和f) SEM图像。
分析结果:快速烧结过程成功实现了LATP和LCO-LATP复合层的紧密结合,形成了致密的颗粒结构。SEM图像显示,经过快速烧结后,LATP颗粒具有较大的晶粒尺寸和高相对密度(95%),而LCO-LATP颗粒则显示出良好的物理接触和约100μm的阴极层厚度。这表明快速烧结方法有效增强了颗粒间的接触,减少了界面电阻,为高性能固态电池奠定了基础。
图2. a) LCO-LATP炉烧结颗粒在580°C(黑色)、640°C(红色)和700°C(蓝色)的XRD粉末图谱。 b) LCO-LATP快速烧结颗粒在700°C(黑色)、850°C(黄色)和980°C(蓝色)的XRD粉末图谱。 c) LCO-LATP炉烧结颗粒在640°C(红色)和快速烧结颗粒在850°C(橙色)的XRD粉末图谱。 d) 原始LCO-LATP颗粒(黑色)、炉烧结颗粒在640°C(橙色)和快速烧结颗粒在850°C(红色)的XPS光谱。 e) 烧结前后LCO-LATP电池的EIS测试。 f) 炉烧结和快速烧结中LCO与LATP的反应性与温度的关系。
分析结果:XRD和XPS分析表明,快速烧结在850°C下未检测到明显的副产物,而炉烧结在640°C下已形成Li₃PO₄和Co₃O₄副产物。EIS测试显示,快速烧结样品的电荷转移电阻(Rct)降低至400 Ω cm²,显著低于炉烧结样品(700 Ω cm²)。这表明快速烧结在高温下限制了体相材料的反应,仅在接触区域形成薄而导电的中间相,从而提高了界面离子电导率和电池性能。
图3. a) 原始LCO-LATP的SEM图像。 d) 850°C快速烧结LCO-LATP颗粒的SEM图像。 g) 640°C炉烧结LCO-LATP颗粒的SEM图像。 b) 原始LCO-LATP界面的EDX元素分布。 e) 850°C快速烧结LCO-LATP界面的EDX元素分布。 h) 640°C炉烧结LCO-LATP界面的EDX元素分布。 c, f, i) 提出的界面形貌示意图。
分析结果:SEM和EDX分析显示,快速烧结在850°C下形成了约1μm厚的中间相,增强了LATP与LCO颗粒之间的接触,同时减少了元素互扩散。相比之下,炉烧结在640°C下形成了超过2.5μm厚的过渡层,导致严重的互扩散和容量损失。快速烧结形成的非晶中间相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有利于锂离子传输,从而提高了阴极的整体性能。
图4. a) 850°C快速烧结LCO-LATP颗粒的循环稳定性。 b) LATP/LCO-LATP SSB的充放电容量-电压曲线。 c) LATP/LCO-LATP SSB的倍率性能。 d) 不同烧结条件下LCO-LATP颗粒的比容量比较。
分析结果:快速烧结的LCO-LATP阴极在室温下展示了高电化学性能,初始容量超过120 mAh g⁻¹,在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5%。倍率测试表明,电池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和较高的库伦效率(99.8%)。与炉烧结相比,快速烧结在800-850°C下实现了最佳性能,而在更高温度(>900°C)下由于副产物积累和互扩散导致容量下降。这突显了精确温度控制在快速烧结过程中的重要性。
图5. a) 800°C快速烧结NMC-LATP颗粒的循环稳定性。 b) LATP/NMC-LATP SSB的充放电容量-电压曲线。 c) 800°C快速烧结LFP-LATP颗粒的循环稳定性。 d) LATP/LFP-LATP SSB的充放电容量-电压曲线。 e) NMC与LATP在炉烧结和快速烧结中的反应性与温度的关系。 f) LFP与LATP在炉烧结和快速烧结中的反应性与温度的关系。
分析结果:快速烧结方法成功应用于NMC和LFP阴极,分别在其最佳烧结温度800°C和600°C下形成了有效的导电界面。NMC-LATP阴极实现了约140 mAh g⁻¹的容量和75%的容量保持率,而LFP阴极也展示了高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快速烧结扩展了NMC和LFP的烧结窗口,避免了体相阴极材料的氧化,证明了该技术在多种阴极材料中的通用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