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fei Sun†, Xinhua Zheng†, Zhengxin Zhu, Mingming Wang, Yan Xu, Ke Li, Yuan Yuan, Mingyan Chuai, Zaichun Liu, Taoli Jiang, Hanlin Hu*, and Wei Chen*
本研究采用了一种系统的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COMSOL模拟显示了(a)单个人工突起、(c)多个人工突起和(e)局部锌沉积情况下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电场分布;(b)单个人工突起、(d)多个人工突起和(f)局部锌沉积情况下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电镀电流强度分布;(g)无人工突起和(h)有人工突起时电极表面锌沉积的示意图
COMSOL模拟结果显示,在人工突起(高曲率表面)周围的电场强度和电镀电流强度明显强于平坦区域。这表明在AP周围构建了更强的微电场,锌沉积更容易在此发生。当在电极表面均匀构建多个AP时,锌的成核行为可以被有效调控,在AP周围更强微电场的作用下,锌会优先在这些人工突起上沉积,从而避免不可控的成核和枝晶生长。
(a)AP-Cu制备过程示意图;(b)合成的AP-Cu的SEM图像;无连接点焊接的放大图像:(c)Cu纳米线之间和(d)Cu纳米线与Cu箔之间;AP电极的结构稳定性测试:(e)超快焦耳热焊接处理前和(f)后;(g)原始Cu和AP-Cu电极上恒电流锌电镀的电压曲线;(h)原始Cu和AP-Cu电极的线性极化曲线
AP-Cu电极通过喷涂沉积和成熟的焦耳热焊接两步法制备。经过4秒的超快焦耳热焊接处理后,合成的AP-Cu呈现出均匀分布的无连接点AP网络形态。放大SEM图像显示,Cu纳米线彼此之间以及与Cu基底之间实现了焊接,这有助于降低电极的接触电阻。同时,AP在超声清洗后仍保留在Cu箔上,证明了其稳健的结构稳定性。受益于AP设计,沉积在AP-Cu电极上的锌比沉积在原始Cu电极上的锌具有更低的成核过电位和更好的沉积动力学。
在10 mA cm⁻²下,不同面积容量的锌电镀在(a-c)Cu和(d-f)AP-Cu上的SEM图像;在10 mA cm⁻²下,锌电镀在(g)Cu和(h)AP-Cu上的原位光学显微镜观察;(i)在不同电镀电流密度下,10 mAh cm⁻²锌电镀在Cu和AP-Cu电极上的形态;(j)在10 mA cm⁻²下,高面积容量10 mAh cm⁻²锌电镀在Cu和AP-Cu上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
在原始Cu表面上,锌在初始成核阶段不均匀沉积。随着沉积面积容量的增加,这些不均匀分布的锌核会继续生长,导致锌电镀均匀性恶化。相比之下,AP-Cu在初始阶段显示出均匀的成核。进一步揭示,锌均匀地沉积在人工突起表面,这与COMSOL模拟结果一致。在均匀成核的指导下,即使在较高的沉积面积容量下,沉积在AP-Cu上的锌形态也是均匀的。原位观察也证实了AP-Cu上均匀的锌沉积过程。
(a)Cu||Zn和AP-Cu||Zn电池的库仑效率;(b)Cu||Zn和(c)AP-Cu||Zn电池的电压曲线;(d)高面积容量下Cu||Zn和AP-Cu||Zn电池的库仑效率;(e)不同倍率下Cu||Zn和AP-Cu||Zn电池的库仑效率;(f)库仑效率和(g)Cu||Zn和AP-Cu||Zn电池在2M ZnBr₂电解液中的相应电压曲线
Cu||Zn电池仅表现出约500小时的循环寿命,而AP-Cu||Zn电池显示出超过3000次循环(约3000小时)的惊人循环寿命,平均CE为99.85%。AP-Cu||Zn电池的电压曲线显示出稳定的充放电过程。在高面积容量为4.42 mAh cm⁻²时,Cu||Zn电池表现出不稳定的循环性能,而AP-Cu||Zn电池在750次循环中表现出优异的可逆性,平均CE为99.79%。AP-Cu||Zn电池在不同倍率下也表现出优于Cu||Zn电池的性能。
(a)Zn|Cu||V₂O₅和Zn|AP-Cu||V₂O₅电池的长期循环性能;(b)长期循环性能和(c)阳极游离Zn||Br₂电池的相应电压曲线;(d)面积容量为5 mAh cm⁻²的AP-Cu||Br₂电池在1C下的长期循环性能;(e)通过卷对卷工艺可扩展生产AP-Cu的示意图
组装了两种不同的全电池(Zn|AP-Cu||V₂O₅电池和阳极游离Zn||Br₂电池)来测试它们的电化学性能。受益于Zn|AP-Cu电极的均匀性,Zn|AP-Cu||V₂O₅电池具有比Zn|Cu||V₂O₅电池更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在长期循环性能方面,Zn|AP-Cu||V₂O₅电池在1500次循环后容量为135 mAh g⁻¹,而Zn|Cu||V₂O₅电池的容量迅速下降至71 mAh g⁻¹,证明了AP设计大大改善了电化学性能。此外,阳极游离AP-Cu||Br₂电池在900次循环后提供了97%的能量保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