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Xuechen Zhou(周学辰)
通讯作者:Limo He(何立模)
所属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厦门大学
金属骨架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焦耳加热性能,加热速率超过10°C/s,最大加热速率可达12°C/s,冷却速率达17°C/s。
在300°C下,焦耳加热使CuO-ZnO/NF催化剂的甲醇转化率比传统外部加热提高80%以上,而能耗仅为外部加热的29%。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氢能作为零碳清洁能源,在实现碳中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低体积能量密度和高扩散性给储存和运输带来了重大挑战。
甲醇因其储存方便、高H/C比和无C-C键而被选为理想的储氢介质。生物甲醇和零碳甲醇产量的上升有利于"绿色氢"的制备,通过现场催化产氢技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铜基催化剂虽成本低、活性高,但低温活性不足;甲醇分解是高度吸热反应,外部加热法存在高热阻和能量损失;粉末催化剂导致床层流动阻力高,传热传质不足。
采用水热-浸渍法制备金属骨架催化剂:
自设计反应器系统,评价两种加热模式下的甲醇分解性能:
图1. (a)催化性能评价系统; (b)焦耳加热模式; (c)外部加热模式示意图
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分析催化剂结构和性能:
焦耳加热使CuO-ZnO/NF催化剂在300°C下的甲醇转化率比外部加热提高88%,H2产率达到45.4 mL/gcat/min,单位功率甲醇转化率提高5.6倍。
焦耳加热的能耗仅为外部加热的29%,这归因于反应器表面温度降低,减少了外部自由对流和辐射热传递的能量损失。
焦耳加热不仅提供快速加热,还促进氧物种迁移和Cu/Zn氧化还原,生成更多活性位点,同时产生"热点"效应提高局部温度,共同提高催化活性。
图2. (a)新鲜催化剂的XRD图谱; (b)新鲜催化剂的Raman光谱
XRD结果显示所有催化剂都保留了NF基底的Ni特征峰,同时检测到ZnO和CuO的特征峰。CuO-ZnO/NF催化剂中ZnO峰强度降低,表明Cu负载覆盖了表面Zn。
Raman光谱显示所有催化剂在540 cm-1处有NiO的纵向光学声子(LO)模式峰。ZnO/NF催化剂在96 cm-1和437 cm-1处有ZnO的E2振动模式峰。CuO-ZnO/NF和CuO/NF催化剂在295 cm-1和341 cm-1处有CuO的A1g和B1g模式峰。
图2. (c-e)高倍SEM图像(×40000): (c)ZnO/NF, (d)CuO/NF, (e)CuO-ZnO/NF; (f)CuO-ZnO/NF催化剂的EDS mapping; (g-h)CuO-ZnO/NF催化剂的TEM图像
SEM图像显示三种催化剂都保持了NF基底的三维多孔结构。ZnO/NF催化剂表面呈现光滑的棒状阵列,直径1-4μm,长度约10μm。CuO/NF催化剂呈现大量CuO颗粒,边缘长度200-500nm。CuO-ZnO/NF催化剂呈现独特的棒状ZnO被CuO纳米颗粒包覆的形貌,CuO粒径(70-100nm)远小于CuO/NF上的颗粒,表明Zn促进了CuO分散。
EDS mapping证实CuO主要覆盖在棒状ZnO表面。TEM图像显示d间距为0.253nm和0.239nm的晶格条纹,分别对应单斜CuO的(002)和(111)晶面,同时观察到纤锌矿结构ZnO的(002)晶面。
图3. (a)催化剂的电阻-温度曲线; (b)CuO-ZnO/NF催化剂和两个电极系统在15~18A下的红外热成像
NF和制备的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覆盖活性金属的催化剂电阻高于NF基底,表明电流可流过NF基底骨架和负载的催化剂层。ZnO/NF电阻最高,CuO-ZnO/NF电阻高于CuO/NF。温度从200°C升至400°C,NF电阻稳定,而三种催化剂电阻明显增加(从0.08至0.11Ω),表明负载Cu和Zn的催化剂对温度更敏感。
红外热成像显示CuO-ZnO/NF催化剂在焦耳加热过程中两个电极间区域温度分布均匀,无明显的横向温度梯度。施加15A电流和1.40V电压时,催化剂加热至210°C;18A和1.90V时达到约380°C。
图3. (c)CuO-ZnO/NF催化剂在15~18A输入电流下的温度曲线; (d)CuO-ZnO/NF催化剂温度对时间的导数曲线
温度曲线显示急剧上升后缓慢趋于稳定的趋势。CuO-ZnO/NF催化剂在施加18A电流后40秒内从40°C迅速升至300°C。最大加热速率达到约12°C/s,相应的最大冷却速率约17°C/s。
图3. (e)不同加热方法下CuO-ZnO/NF催化剂的温度启停响应曲线; (f)焦耳加热和外部加热下温度对输入功率的响应
外部加热方法的最高加热速率仅为1.2°C/s,显著低于焦耳加热(12°C/s)。传统外部加热达到相同催化剂温度所需时间是焦耳加热的10倍。外部加热在相同时间内只能完成1次从40°C到300°C的启停循环,而焦耳加热可完成8次循环。
CuO-ZnO/NF的焦耳加热功率-温度因子(PTF)为9.5°C·W-1,而外部加热仅为3.0°C·W-1,表明焦耳加热达到特定催化剂温度所需的电力输入显著减少。
图4. 不同温度下焦耳加热和外部加热的MD性能比较: (a)CuO-ZnO/NF, (b)ZnO/NF, (c)CuO/NF
三种催化剂的甲醇转化率和H2产率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焦耳加热显著增强了三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其中,焦耳加热下的CuO-ZnO/NF催化剂在360°C下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和H2产率,甲醇转化率达82.5%,H2产率达45.4 mL/gcat/min。
气体产物主要由H2、CO以及微量CO2和CH4组成。焦耳加热在300°C以下温度实现了更高的H2和CO选择性以及更高的H2/CO比,表明焦耳加热有效抑制了低温下气态副产物的形成。
图4. (d)不同温度下的H2产率; (e)三种催化剂在焦耳加热和外部加热下的Arrhenius图
焦耳加热法显著增强了MD的催化活性。ZnO/NF催化剂在300°C下焦耳加热的甲醇转化率(16.4%)约为外部加热(1.7%)的10倍。焦耳加热的增强效果最初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在较高温度下减小,特别是在300°C以下。
表观活化能计算表明,焦耳加热下CuO-ZnO/NF(34.45 kJ/mol)和ZnO/NF(83.89 kJ/mol)的Ea低于外部加热(分别为45.28 kJ/mol和96.77 kJ/mol)。但CuO/NF在焦耳加热下的Ea(58.86 kJ/mol)高于外部加热(48.70 kJ/mol)。
图4. (f)300°C下CuO-ZnO/NF催化剂在焦耳加热和外部加热下的长时间测试
CuO-ZnO/NF在300°C下的催化稳定性测试表明,两种加热方法下的甲醇转化率在1小时内保持稳定。3小时后,焦耳加热下的转化率几乎保持不变,但外部加热速率从36.3%降至29.2%。5小时后,焦耳加热下的转化率开始下降(9.3%),而外部加热速率急剧下降(20.5%)。7小时后,焦耳加热下的转化率因积碳而明显下降。
图5. (a)四种加热模式下CuO-ZnO/NF催化剂的甲醇分解性能(T=300°C)
甲醇转化率随电压增加逐渐改善。300°C下焦耳加热的甲醇转化率是外部加热的1.88倍。高比例的焦耳加热不仅增强了催化活性,还节省了能量。焦耳加热(模式IV)仅需27.3W总输入功率,显著低于外部加热(模式I)所需的94.6W。300°C下,焦耳加热消耗的能量仅为外部加热的29%。
图5. (b)能量平衡图; (c)能量损失分布
传热计算阐明了能量消耗的分布。总输入能量(包括焦耳加热和外部加热)通过各种路径平衡:管内强制对流、石英管与加热带间的热传递、管外自由对流、管外辐射、气流动热容和MD所需的反应热。
焦耳加热方法显著减少了自由对流和辐射热传递的热损失。当保持相同催化剂温度并将焦耳加热比例增加25%时,表面温度从283.7°C(模式I)降至173.2°C(模式II)。随着输入电压增加,输入能量和反应器表面温度逐渐降低。用焦耳加热替代外部加热(模式IV)时,反应器表面温度降低超过200°C。
图6. 三种催化剂经焦耳加热和外部加热后的XPS光谱: (a)Zn LMM, (b)Cu 2p, (c)O 1s
XPS分析表明,对于ZnO/NF催化剂,焦耳加热将Zn2+比例从62.1%(外部加热)增加至68.5%,相应减少了Zn0比例。O 1s光谱显示焦耳加热的催化剂表现出更高浓度的活性氧物种和Zn-O晶格氧,而Ni-O晶格氧比例减少。
对于CuO/NF催化剂,焦耳加热略微增加了Cu2+和Olat比例,证明其能够刺激体相晶格氧释放以氧化表面Cu物种。与ZnO/NF催化剂相比,CuO/NF的焦耳加热对活性金属和氧物种影响较小。
对于CuO-ZnO/NF催化剂,与外部加热样品相比,焦耳加热后催化剂表面上Cu+/Cu0和Zn2+比例增加,表明焦耳加热促进Cu的还原和Zn的氧化,氧在Cu和Zn之间迁移,增加了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数量。
图6. CuO-ZnO/NF催化剂在通电过程中的原位XPS光谱: (d)Zn LMM, (e)Cu 2p, (f)O 1s
原位XPS分析表明,施加10mA小电流时,Cu物种被还原,Zn物种被氧化。关闭电源后,Cu和Zn的价态保持稳定。带电催化剂的效果是一个不可逆的累积过程。即使小电流(10mA)也会改变活性金属的表面特性,证明除了焦耳加热外,电流流过催化剂对活性位点有额外影响。
图7. (a)自设计的焦耳加热原位Raman反应器示意图; 不同焦耳加热电流下的原位Raman光谱: (b)ZnO/NF, (c)CuO/NF, (d)CuO-ZnO/NF
在ZnO/NF催化剂上,对应Zn-O晶格振动的96 cm-1和434 cm-1处Raman峰强度随着电流从0增加至15A而逐渐增强。96 cm-1和434 cm-1处峰比例增加,而对应NiO缺陷结构和晶格振动的540 cm-1和1100 cm-1处峰比例随电流增加而减小。
CuO/NF催化剂在不同电流下几乎没有差异,表明CuO/NF催化剂在焦耳加热处理过程中稳定。对于CuO-ZnO/NF催化剂,当聚焦棒状结构时,对应Cu2O的203 cm-1处弱峰随高电流效应而增加。当检查NF基底上的位点时,对应CuO晶格振动(A1g)的294 cm-1处峰随着电流增加而逐渐减小,证实焦耳加热可促进CuO-ZnO/NF催化剂上Cu物种的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