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 唐天米 (Tianmi Tang)
通讯作者: 关景奇 (Jingqi Guan)*
吉林大学 (Jilin University)
本研究采用超快印刷方法合成三原子钴催化剂:
Co₃-NG催化剂在ORR和OER中表现出高活性和稳定性,半波电位0.903 V,OER过电位366 mV。
锌空气电池基于Co₃-NG输出最大功率密度189.0 mW cm⁻²,循环3000次,优于Pt/C+RuO₂基准。
理论计算显示Co₃ON₆活性位点优化了反应能垒,促进反应动力学,调节d带中心增强催化性能。
图1: (a) Co₃-NG合成示意图; (b,c) HRTEM图像; (d) HRTEM和(e)对应EDS mapping; (f,g) 像差校正HAADF-STEM图像; (h-j) 原子间距离评估
分析结果: TEM图像显示Co₃-NG呈现2D超薄纳米片形貌,无可见纳米颗粒。EDS mapping表明Co、N、O和C元素均匀分布。AC-HAADF-STEM图像显示亮斑,表明Co原子成功锚定并均匀分散在石墨烯基底上。特别是观察到三角形三原子构型,相邻Co原子形成三角形结构,直接距离分别为2.6Å、2.7Å和3.8Å,证明了三原子钴结构的成功构建。
图2: (a) Co 2p和(b) N 1s XPS光谱; (c) Co K-edge XANES光谱; (d) FT-EXAFS光谱; (e,f) R空间拟合曲线; (g) WT-EXAFS图
分析结果: XPS分析显示Co 2p光谱在780.8-781.6 eV处有峰,表明价态接近+2。N 1s光谱可分解为五个特征峰,表明所有样品中都存在Co-N。XAS分析表明Co₃-NG中钴的氧化态约为+2,且略低于Co₁-NG和Co₂-NG。FT-EXAFS拟合显示Co₃-NG的配位环境为Co-N和Co-O,配位数分别为~2.2和~0.9,键长分别为~1.81Å和~1.91Å。Co-O-Co路径中Co-Co键长约为2.56Å,配位数约为1.1。基于拟合结果,三原子钴的配位环境可合理指定为Co₃ON₆。
图3: (a) ORR极化曲线; (b) Tafel斜率; (c) 不同扫描速率下的ORR极化曲线; (d) H₂O₂产率和电子转移数; (e) 电容电流与扫描速率关系; (f) 稳定性评估; (g) 甲醇耐受性测试; (h) OER LSV曲线; (i) I-t曲线; (j) OER/ORR双功能曲线
分析结果: Co₃-NG表现出优异的ORR性能,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为1.012 V和0.903 V,优于对比样品。Tafel斜率为67 mV dec⁻¹,表明更有利的ORR催化动力学。电子转移数约为3.91,表明ORR主要为4电子途径。H₂O₂产率约为4.92%,接近Pt/C。Co₃-NG还具有优异的稳定性(17小时后保持93.8%电流)和甲醇耐受性。OER性能方面,在10 mA cm⁻²下的电压为1.596 V,过电位为366 mV,优于对比样品和商业RuO₂。双功能活性ΔE为0.693 V,表现出优异的ORR/OER双功能催化性能。
图4: (a,b) 不同电位下的Co K-edge XANES和FT-EXAFS光谱; (c-f) OCP、0.9、0.85和0.8 V下的Co K-edge FT-EXAFS
分析结果: 原位XAS分析显示,随着施加电位的降低,Co₃-NG的吸收边向低能方向移动,表明ORR的发生。在0.9 V反应期间,Co-N/O峰从1.51Å移动到1.69Å,Co-O-Co信号从2.37Å移动到2.51Å,表明中间体在活性中心的吸附导致Co-N/O和Co-O-Co的拉伸。在不同电位下,Co-N/O和Co-O-Co的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钴原子的还原或氧化以及结构重构。这些变化进一步受到反应中间体吸附和脱附的影响,表明Co₃ON₆结构在ORR过程中动态变化。FT-EXAFS拟合结果显示Co-N/O键的配位数增加,表明Co原子是ORR的活性中心。
图5: (a) 提出的ORR/OER机理; (c,d) ORR和OER的ΔG图; (d) Co₃-NG的电荷密度差; (e,f) DOS和PDOS图
分析结果: DFT计算显示,Co₃ON₆活性位点为ORR/OER中间体提供了更多样的吸附模式。ORR自由能图显示,所有三种模型的每个基元步骤在U=0 V时都是下坡的。Co₃-NG催化剂的ΔG为0.73 eV,优于Co₂-NG(0.60 eV)和Co₁-NG(0.48 eV),表明Co₃-NG最有利于ORR过程。在U=1.23 V时,Co₃-NG上各反应步骤的ΔG分别为0.08、-0.74、0.16和0.50 eV,OH*的解吸步骤仍然是RDS,能垒为0.50 eV,低于对比样品。OER过程中,Co₃-NG的ΔG最小(1.97 eV),最有利于OER。电荷密度差分析显示,三角锥形Co₃ON₆活性位点引发电荷重排,减少电子离域,促进电子在反应中快速释放。DOS和PDOS计算显示,Co₃-NG的d带中心为-1.19 eV,向左移动,减少了与氧中间体的电子相互作用,优化了吸附能。
图6: (a) ZAB示意图; (b) OCV曲线; (c) 充放电极化曲线; (d) 放电极化和功率密度曲线; (e) 比容量; (f) 恒电流放电曲线; (g) 循环测试; (h) 柔性ZAB的OCV曲线; (i) 循环测试; (j) 不同弯曲角度下的循环测试
分析结果: 基于Co₃-NG组装的锌空气电池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开路电压(OCV)为1.48 V,优于Pt/C+RuO₂基准(1.40 V)。在50 mA cm⁻²的大电流密度下,充放电过电位电压间隙为0.80 V,优于Pt/C+RuO₂(1.22 V)。最大功率密度和比容量分别为189.0 mW cm⁻²和770.3 mAh gZn⁻¹,优于Pt/C+RuO₂(146.5 mW cm⁻²和716.4 mAh gZn⁻¹)。Co₃-NG基ZAB还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经过3,000次循环(500小时)后,能量效率(54.64%)和电压间隙(0.88 V)变化最小,而Pt/C+RuO₂基ZAB在360次循环(120小时)后明显退化。柔性ZAB也表现出良好的性能,OCV为1.41 V,在2 mA cm⁻²下具有10小时稳定性,在不同弯曲角度下表现出优异的柔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