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Component Intermetallic Nanocrystals: a Promising Frontier in Advanced Electrocatalysis

多组分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晶体:先进电催化领域的新前沿

第一作者: Mingjin Cui (崔明金)

通讯作者: Mingjin Cui (崔明金), Xinghui Liu (刘兴辉)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材料科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二研究所

DOI: 待补充 | 期刊名称: 待补充 | 发表年份: 2024

PDF原文


论文亮点

  1. 系统综述了多组分金属间化合物(MCI)纳米晶体的结构特性、有序化转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
  2. 全面分析了不同轨道杂化(3d、5d和4p轨道)对MCI纳米晶体电子结构及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研究背景

HEAs和MCIs研究进展时间线
图1. HEAs和MCIs研究进展时间线

研究方法

1. 热退火法

在还原性或惰性气氛中,在有序-无序相变点以下的温度进行热退火。面临颗粒生长与高度有序化之间的权衡挑战。

2. 焦耳加热法

利用电阻产生局部高温,实现快速加热,促进多种金属盐同时分解形成无序固溶体HEAs前驱体,并快速重构为完全有序的MCI结构。

3. 湿化学法

包括种子介导扩散生长和直接一锅法合成,涉及多种金属前体的同时还原和/或分解。可在较低温度下制备MCI纳米晶体,避免高温退火导致的颗粒团聚。

4. 其他方法

包括脱合金法、电弧熔炼法等,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但在成分和形态控制精度上不如前述方法。

典型合金中的原子排列示意图
图2. 典型合金中的原子排列示意图

主要结论

MCI纳米晶体通过配体效应、几何效应和应变效应的独立或协同作用,显著增强了电催化性能

不同轨道杂化(3d-5d, p-d, 5d-4d-3d)对MCI纳米晶体的电子结构和催化性能有重要影响

通过精确控制合成条件(如退火温度、时间、掺杂策略等),可以实现小尺寸和高有序度的MCI纳米晶体制备


MCI结构特征与原子排列

经典金属间化合物结构
图3. 经典金属间化合物结构(L1₀, L1₁, L1₂来自fcc; B2, L2₁来自bcc; B35来自hcp)

分析结果: MCI纳米晶体保持了经典二元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但在每个亚晶格上由两个或多个具有相似特性的金属元素占据,形成了有序超晶格结构和高熵效应的独特组合。


MCI效应机制

MCI中的配体效应、几何效应和应变效应
图4. MCI中的(a)配体效应、(b)几何效应和(c)应变效应示意图

分析结果: MCI纳米晶体通过三种主要效应影响催化性能:(1)配体效应—不同原子间的电荷转移改变催化剂吸附性能;(2)几何效应—优化活性位点的空间排列;(3)应变效应—不同原子尺寸引起的晶格畸变影响电子结构。


烧结机制与有序化困境

颗粒间烧结机制和有序化困境
图5. (a-b)颗粒间烧结机制:(a) coalescence和(b) Ostwald熟化;(c)温度对烧结动力学和原子有序化动力学的相互制约;(d)无序-有序转变中成核和扩散动力学速率对温度的依赖性

分析结果: 高温退火促进有序化但导致烧结,低温退火增强热力学驱动力但阻碍原子扩散。这种基本困境需要通过创新合成策略来解决,如硫锚定、低熔点金属掺杂等方法。


热退火法制备MCI纳米晶体

热退火法制备MCI纳米晶体
图6. (a-d) L1₂-Pt(FeCoNiCuZn)₃/C的制备与表征;(e-f)高温硫锚定合成过程及L1₀-Pt₅(FeCoNiCuMn)/C的原子分辨率HAADF-STEM图像

分析结果: 通过热退火法成功合成了多种MCI纳米晶体,但存在有序度与颗粒尺寸之间的权衡。硫锚定策略通过增强MCI纳米晶体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抑制了高温下的烧结现象。


低熔点金属掺杂策略

低熔点金属掺杂降低有序化温度
图7. 低熔点金属掺杂降低有序化温度的策略及其效果

分析结果: 低熔点金属掺杂可显著降低原子扩散能垒,促进低温下的有序化过程。键强减弱策略通过降低打破原子与其邻近原子间键合所需的能量,进一步促进了PtM电催化剂的有序化过程。


焦耳加热法制备MCI纳米晶体

焦耳加热法制备MCI纳米晶体
图8. 焦耳加热法制备MCI纳米晶体的过程及结果表征

分析结果: 焦耳加热法可实现快速加热,克服有序-无序转变的动力学限制,快速重构为完全有序的MCI结构。该方法有效解决了颗粒尺寸与有序度之间的相互制约,并可合成具有五元甚至八元组成的MCI纳米晶体。


湿化学法制备MCI纳米晶体

湿化学法制备MCI纳米晶体
图9. 湿化学法制备MCI纳米晶体的示例

分析结果: 湿化学法可在较低温度下制备MCI纳米晶体,避免高温退火导致的颗粒团聚问题,并能控制纳米晶体的形态和尺寸分布。然而,该方法在重现性和大规模生产方面面临挑战,且难以制备具有强不混溶元素的MCI。


其他制备方法

脱合金法和电弧熔炼法制备MCI
图10. 脱合金法和电弧熔炼法制备MCI纳米晶体的示例

分析结果: 脱合金法通过选择性去除一相,产生MCI相并形成多孔结构。电弧熔炼法通过多次熔炼确保成分均匀性,然后将材料粉碎成粉末获得MCI纳米晶体。这些方法在MCI纳米材料制备中显示出相当大的潜力。


铂族金属基MCI的电子结构分析

铂族金属基MCI的电子结构分析
图11. 铂族金属基MCI的电子结构分析

分析结果: Pt与3d过渡金属形成的MCI中,配体效应导致电子从M(Fe, Co, Ni, Cu)向Pt转移,减少了Fe、Zn、Co和Ni的外层电子,同时增加了Pt的外层电子。d带电子轨道的显著拓宽增强了不同金属之间的轨道重叠和电荷转移。


Pt与p区元素的轨道杂化

Pt与p区元素的轨道杂化
图12. Pt与p区元素(如Ga, In, Sn)的轨道杂化分析

分析结果: Pt与p区低熔点金属(如Ga, In, Sn)可通过Pt(5d)与低熔点金属(4p)之间的p-d轨道耦合诱导局部电子结构,增强共价键合,实现高度稳定的结构。应变效应可有效增强轨道杂化,Pd掺入Pt₂₋ₓPdₓCuGa晶格会产生压缩应变,从而增强Pt与相邻金属原子之间的轨道重叠。


Ru与f区元素的电子耦合

Ru与f区元素的电子耦合
图13. Ru与f区元素(如La)的电子耦合分析

分析结果: 铂族金属Ru与f区元素La形成的MCI中,存在5d、4d和3d电子之间的协同相互作用。La的5d轨道向Ru的4d轨道提供电子,导致Ru和Ni/Co都呈现负价态,表现出La的显著电子给予能力。Ni/Co的3d轨道与La的5d和Ru的4d轨道相互作用,产生内部电子缺陷区域和外部环形电子富集区域。


非贵金属基MCI的电催化应用

非贵金属基MCI的电催化应用
图14. 非贵金属基MCI在电催化中的应用示例

分析结果: 非贵金属基MCI在多种能量转换应用中表现出卓越的催化性能。Ni₃Fe₀.₉Cr₀.₁金属间化合物电极具有优异的双功能活性,可用于整体水分解。B2型NiFeCuGaGe MCI用于乙炔半氢化,实现了活性Ni位点在化学有序框架内的原子级隔离。L1₂型FeCoNiAlTi MCI具有树枝状孔隙结构,用于碱性HER,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


MCI在氧还原反应(ORR)中的应用

MCI在氧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图15. MCI在氧还原反应(ORR)中的应用及性能

分析结果: MCI纳米晶体通过精确调控轨道杂化来优化d带中心,实现了吸附强度与脱附难易度之间的最佳平衡,从而增强了ORR动力学。高度有序的L1₀-Pt₄(FeCoCuNi)表现出更高的质量活性和卓越的耐久性。超小尺寸且有序的L1₀-Pt(FeCoNiCuZn) MCI纳米晶体表现出极高的质量活性,是商业Pt/C的1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