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用电纺丝和后续热冲击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Ru@TiC催化剂。具体步骤包括:
Figure 1. a) TiC、Ru@TiC和Ru@CNF的XRD图谱。b) Ru@TiC的SEM图像。c) HAADF-STEM图像。d) HR-TEM图像。e) SAED图像。f) Ru@TiC的相应元素 mapping 图像。
分析结果: XRD图谱确认了TiC和金属Ru的存在。SEM和TEM图像显示Ru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TiC纳米纤维上,平均尺寸约为3.5 nm,没有明显聚集。元素 mapping 显示Ru、Ti和C元素均匀分布,证实了Ru NPs的成功加载和均匀分散。
Figure 2. a) TiC、Ru@TiC和Ru@CNF的拉曼光谱。b) C 1s、Ru 3d的高分辨率XPS光谱。c) Ti 2p、Ru 3p的高分辨率XPS光谱。d) Ru@TiC和Ru@CNF的Ru K-edge XANES光谱。e) FT-EXAFS光谱。f) Ru@TiC和TiC的Ti L-edge XANES光谱。
分析结果: 拉曼光谱显示TiC结构在Ru加载后保持不变。XPS光谱表明,Ru@TiC中Ru 3d和Ru 3p峰向低结合能移动,表明电子从TiC向Ru转移,证实了EMSI的存在。XANES和EXAFS光谱进一步揭示了Ru的价态降低和局部键合环境变化,支持EMSI效应。
Figure 3. a) Ru@TiC、Ru@CNF、TiC、CNF和Pt/C在1 M KOH中的极化曲线。b) 在10、500和1000 mA cm⁻²下的过电位。c) Tafel图。d) Mass activity。e) 在100 mA cm⁻²下的过电位比较。f) 多电流步进计时电位曲线。g) 5000次CV循环前后的极化曲线。h) 在500 mA cm⁻²下250小时的计时电位测量。
分析结果: Ru@TiC显示出最佳的HER性能,过电位低至25 mV(在10 mA cm⁻²),Tafel斜率为30.6 mV dec⁻¹,表明Volmer-Tafel机制。Mass activity高达8347 mA mg⁻¹,是Pt/C的6.4倍。稳定性测试显示,经过5000次CV循环和250小时运行后,性能无显著衰减,证实了其卓越的耐久性。
Figure 4. a) 在不同溶液中的LSV极化曲线。b) 在100、500和1000 mA cm⁻²下的过电位。c) Tafel图。d) 在碱性海水中500 mA cm⁻²下的计时电位测量。e) AEMWE在200 mA cm⁻²下的操作电压。插图: AEMWE示意图。
分析结果: 在碱性海水中,Ru@TiC的过电位仅为65 mV(在100 mA cm⁻²),与在1 M KOH中相当。Tafel斜率较低,表明 kinetics 优化。稳定性测试显示,在500 mA cm⁻²下运行250小时无衰减。AEMWE在200 mA cm⁻²下稳定运行500小时,证明了其在海水电解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Figure 5. a) Ru-TiC (200)的差分电荷密度分布。黄色和蓝色区域分别表示电荷积累和耗尽。b) Ru (101)的部分态密度。c) Ru-TiC (200)的部分态密度。d) 碱性HER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图。
分析结果: DFT计算显示,在Ru-TiC界面,电荷从TiC向Ru转移,导致Ru的d-band中心下移(从-2.47 eV到-2.76 eV),减弱了中间体的吸附,促进了氢脱附。吉布斯自由能图表明,Ru-TiC具有更低的能量 barrier,优化了HER过程。这些结果证实了EMSI在增强催化性能中的作用。
Figure 6. a) Ru@TiC和TiC的H₂-TPR谱图。b) Ru@TiC和Ru@CNF的氢脱附峰位置与扫描速率的关系图。c) TiC和CNF垫的水接触角。d) TiC和CNF垫的电导率。
分析结果: H₂-TPR显示Ru@TiC的还原峰温度降低,表明氢溢出效应。氢脱附动力学增强,Ru@TiC的斜率较低。TiC表现出超亲水性(接触角<10°)和高电导率(3336 S cm⁻¹),远优于CNF,这有助于改善电解质接触和电子传输,进一步提升HER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