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vating inert non-defect sites in Bi catalysts using tensile strain engineering for highly active CO2 electroreduction

利用拉伸应变工程激活Bi催化剂中的惰性非缺陷位点以实现高活性CO2电还原

第一作者: Xingbao Chen (武汉理工大学, 奥克兰大学)

通讯作者: Wen Luo (武汉理工大学), Jiexin Zhu (武汉理工大学), Ziyun Wang (奥克兰大学), Liqiang Mai (武汉理工大学)

DOI: 10.1038/s41467-025-56975-8

PDF原文

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年份: 2025年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结论


图1: DFT计算

图1 DFT计算

内容:图1展示了DFT计算的结果。(a) 单空位(SV)聚集增加应变效应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单轴应变方向。(b) 不同Bi位点上CO2RR生成HCOOH的自由能谱,显示空位位点活性更高。(c) CO2RR过电位与空位数量和位点距离的关系图,表明空位浓度越高,活性越好。(d) *OCHO吸附能与p-band中心的相关性,空位位点p-band中心更低,吸附更强。(e) *OCHO吸附能与应变的关系,应变增强吸附能力。

分析结果:DFT计算证实,空位引入单轴应变,应变程度随距离空位远近而变化;连续空位(如Bi-3SV)能诱导更大范围的应变,使*OCHO吸附能接近最优值,从而同时促进空位位点和周边惰性位点的活性。这解释了Bi-MOF-TS高性能的机制。


图2: 材料表征

图2 材料表征

内容:图2展示了Bi-MOF、Bi-MOF-MF和Bi-MOF-TS的表征结果。(a) XRD图谱显示Bi-MOF-MF结晶度降低,Bi-MOF-TS呈非晶态。(b) FT-IR光谱显示Bi-MOF-MF中Bi-O键强度相对降低。(c) Bi L3-edge EXAFS光谱显示Bi-MOF-TS中Bi-O键长伸长更明显,并出现Bi-Bi配位峰。(d)和(e) HAADF-STEM图像显示Bi-MOF-TS中存在微小团簇。(f)-(h) 基于表征结果提出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分析结果:机械力和热冲击处理显著改变了前驱体的局部协调结构,弱化了Bi-O键;Bi-MOF-TS中形成微小Bi团簇,这些团簇在电化学还原过程中作为成核点,促进更剧烈的重构和空位形成,为诱导应变奠定了基础。


图3: CO2电还原性能

图3 CO2电还原性能

内容:图3展示了三种催化剂在碱性和酸性电解液中的CO2RR性能。(a) 在1M KOH中,Bi-MOF-TS在800mV电位范围内甲酸盐FE超过90%,而Bi-MOF和Bi-MOF-MF性能较差。(b) 与近期报道的Bi基催化剂对比,Bi-MOF-TS在甲酸盐FE和部分电流密度上领先。(c) 在酸性电解液中,Bi-MOF-TS显示低HER活性和高甲酸FE(96% at 400 mA cm-2)。(d) 酸性条件下甲酸FE和部分电流密度对比。(e) Bi-MOF-TS在酸性电解液中500 mA cm-2下的稳定性测试,60小时后FE保持85%。

分析结果:Bi-MOF-TS在宽电位和pH范围内表现出高选择性和高电流密度,尤其在酸性条件下抑制了HER,实现了工业级性能。这归因于应变激活的惰性位点,提供了更多活性位点。


图4: 原位XAS和拉曼光谱表征

图4 原位XAS和拉曼光谱表征

内容:图4展示了原位XAS和拉曼光谱结果。(a) Bi L3-edge XANES光谱显示Bi-MOF和Bi-MOF-TS在不同电位下的价态还原。(b)和(c) 原位EXAFS光谱显示Bi-MOF在-0.6V仍有Bi-O信号,而Bi-MOF-TS则完全消失,表明快速还原。(d)-(f) 原位拉曼光谱显示Bi-MOF-MF和Bi-MOF-TS在更正电位下出现Bi0信号,重构过程更剧烈。

分析结果:原位表征证实Bi-MOF-TS具有更快的电化学重构过程,导致更显著的原子重排和缺陷形成。Bi团簇作为成核点,加速了还原和重构,生成更多空位和应变。


图5: CO2RR后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图5 CO2RR后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内容:图5展示了CO2RR后衍生Bi0纳米片的HAADF-STEM图像和应变模拟。(a)-(b) Bi-MOF衍生的Bi纳米片显示完整晶面,应变弱(<1%)。(d)-(e) Bi-MOF-MF衍生的Bi纳米片显示局部拉伸应变。(g)-(h) Bi-MOF-TS衍生的Bi纳米片由纳米颗粒组成,存在连续空位(如晶界),诱导强拉伸应变。(c),(f),(i) 应变模拟图,颜色条表示应变强度(正值表示拉伸应变)。

分析结果:Bi-MOF-TS衍生出的Bi0纳米片具有更多连续空位和更大范围的拉伸应变,这些应变增强*OCHO吸附,从而提高活性。连续空位比点缺陷更能影响周边位点,这是高性能的关键。


图6: 示意图

图6 示意图

内容:图6是示意图,比较了重构后Bi0纳米片的结构及其对*OCHO的结合能力。展示了不同应变程度下的吸附强度差异。

分析结果:示意图总结了本研究的核心发现:通过重构引入连续空位和拉伸应变,激活惰性位点,增强中间体吸附,从而提升CO2RR性能。Bi-MOF-TS的应变范围更广,因此性能最优。


图7: Zn-CO2电池和全固态反应器性能

图7 Zn-CO2电池和全固态反应器性能

内容:图7展示了Zn-CO2电池和全固态反应器的性能。(a) Zn-CO2电池示意图。(b) 三种催化剂的充放电曲线,Bi-MOF-TS放电电流密度最高。(c) 功率密度对比,Bi-MOF-TS峰值功率密度达21.4 mW cm-2。(d) 在2 mA cm-2下的循环性能,300次循环稳定。(e) 全固态反应器中Bi-MOF-TS在50 mA cm-2下连续生产纯甲酸24小时。

分析结果:实用化演示证明Bi-MOF-TS具有高功率密度、优异稳定性和连续生产能力,适用于工业应用。全固态反应器避免了淹没问题,直接生产纯甲酸,展示了催化剂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