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id preparation of ZrC-SiC anti-ablation coating by joule-heating method
采用焦耳加热法快速制备ZrC-SiC抗烧蚀涂层
第一作者: Xiangyu Ma    通讯作者: Kun Chen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DOI: 10.1016/j.ceramint.2025.01.555

PDF原文

期刊名称: Ceramics International

发表年份: 2025年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焦耳加热法制备ZrC-SiC涂层工艺流程
图1. 焦耳加热法制备ZrC-SiC涂层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主要结论


涂层烧结后表面形貌分析

不同含量ZrC-SiC涂层表面BSE图像
图2. 不同含量ZrC-SiC涂层表面的BSE图像: (a)烧结前; (b)8 ZS; (c)6 ZS; (d)4 ZS; (e)2 ZS; (f)6 ZS放大图

分析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未烧结的图2(a)中,可以观察到相对较多的裂纹和孔隙,而在烧结后的图2(b-e)中,裂纹和孔隙较少。可以推断,经过焦耳热烧结后的涂层表面具有较高的致密性,没有明显的裂纹,表现出良好的微观结构特征。


涂层截面形貌分析

涂层样品烧蚀前截面BSE图像
图3. 烧蚀前涂层样品的截面BSE图像: (a)8 ZS; (b)6 ZS; (c)4 ZS; (d)2 ZS; (e-h)为(a-d)中C组分的放大图像; A:碳基体; B:SiO₂层; C:ZrC-SiC层; D:树脂层

分析结果: 从图3可以看出,涂层与碳基体的结合状况良好,截面未观察到明显裂纹。此外,由于SiO₂过渡层的存在,ZrC-SiC涂层与碳基体之间没有发生明显变形。从放大图3(e-h)可以得出结论,经过焦耳热烧结后,ZrC-SiC涂层呈现均匀致密的状态。


涂层烧蚀后XRD分析

1500°C烧蚀后ZrC-SiC涂层表面XRD分析
图4. 1500°C烧蚀后ZrC-SiC涂层表面的XRD分析

分析结果: 经过180分钟烧蚀后,涂层表面生成了SiO₂、ZrO₂和ZrSiO₄相。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ZrC含量的降低,样品中ZrC的峰明显变小,同时2ZS中SiC的峰也减小。这是因为当ZrC含量较低时,无法在涂层表面生成自愈合的ZrSiO₄,导致涂层氧化分解。因此,多组分氧化物的形成有助于增强涂层的抗氧化效果。


涂层烧蚀后XPS分析

1500°C烧蚀后涂层表面XPS分析
图5. 1500°C烧蚀后涂层表面的XPS分析: (a-d)8 ZS; (e-h)6 ZS; (i-l)4 ZS; (m-p)2 ZS

分析结果: 从图中分析可以看出,在O1s和Si2p中形成了Si-O-Zr键,进一步表明在涂层烧蚀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愈合特性的ZrSiO₄。从图5(c-g,k,o)和(d,h,l,p)可以看出,Si-O-Zr键的峰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g)和(h)中Si-O-Zr键的峰面积最大,这表明6ZS的硅锆氧化物保留量较高。


涂层抗烧蚀效率与重量变化率分析

ZrC-SiC涂层累积抗烧蚀效率和标准样品重量变化率曲线
图6. (a)1500°C烧蚀下ZrC-SiC涂层的累积抗烧蚀效率; (b)1500°C下标准样品的重量变化率曲线

分析结果: 从图6(a)可以看出,涂层的抗烧蚀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随着ZrC含量逐渐降低,累积抗烧蚀效率分别为97.04%、97.61%、82.17%和0%。2ZS的累积抗烧蚀效率为0%的原因是该涂层在180分钟时剥落。因此,当ZrC添加量为60%时,涂层表现出最佳的抗烧蚀性能。从图6(b)可以看出,当添加20%ZrC时,标准样品的重量变化率显著增加。基于图6(b)的分析,添加60%ZrC的涂层重量变化率更加稳定,原因是该涂层在烧蚀过程中形成了致密的氧化物层,并具有良好的自愈合性能。


碳损失率与氧渗透率分析

1500°C烧蚀下涂层的碳损失率和平均氧渗透率
图7. (a)1500°C烧蚀下涂层的碳损失率和平均抗烧蚀效率; (b)1500°C烧蚀后涂层的平均氧渗透率

分析结果: 随着ZrC含量从80%降低到20%,碳损失率依次为1.2×10⁻⁶、0.13×10⁻⁶、2.5×10⁻⁶和3.1×10⁻⁶g·cm⁻²·s⁻¹,这表明6ZS的碳损失率最低,其平均抗烧蚀效率最高,达到96%。随着ZrC含量从80%降低到20%,由于涂层烧蚀过程中产生的锆硅酸盐具有一定的隔气作用并能修复涂层的孔隙,涂层的氧渗透率分别为0.29%、0.12%、0.52%和2.3%。数据显示6ZS的氧渗透率最低,这意味着它具有良的致密性,相应地,其碳损失率也最低。


结构因子与惰性因子分析

ZrC-SiC涂层的结构因子、惰性因子和平均烧蚀效率
图8. ZrC-SiC涂层的结构因子、惰性因子和平均烧蚀效率

分析结果: 从图8可以看出,随着ZrC-SiC涂层中ZrC含量的增加,涂层的结构因子依次为13.4%、9.7%、5.3%和7.4%。数据表明,当添加60%ZrC时,获得了相对较低的结构因子。这表明在烧蚀过程中,添加60%ZrC的涂层整体结构表现出更好的阻氧性能和致密性,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碳基体。随着ZrC添加量的增加,从图8的分析可得,惰性因子分别为3.23×10⁻⁶、3.01×10⁻⁶、1.30×10⁻⁶和1.33×10⁻⁶g·cm⁻²·s⁻¹。结果表明6ZS具有相对较低的惰性因子。这意味着在烧蚀过程中,6ZS产生的惰性氧化物层可以增强涂层的致密性,修复涂层的孔隙,提高涂层的阻氧性能,并进一步防止涂层的进一步氧化。综合考虑涂层的结构因子、惰性因子和平均抗烧蚀效率,可以得出结论:6ZS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惰性阻氧能力。


孔隙率与致密性分析

1500°C烧蚀下ZrC-SiC涂层孔隙率和均匀密度的变化
图9. 1500°C烧蚀下ZrC-SiC涂层的(a)孔隙率和(b)均匀密度的变化

分析结果: 图9(a)表示了1500°C烧蚀条件下涂层孔隙率的变化曲线。当ZrC含量在40%-80%范围内时,涂层的孔隙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6ZS具有相对较低的孔隙率。对于添加20%ZrC的涂层,其孔隙率呈现增加趋势,原因是2ZS致密性差,惰性氧化物层无法修复高温产生的孔隙。图9(b)表示了涂层的致密性。当ZrC添加量在40%-80%范围内时,致密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当涂层中的孔隙在高温下扩张时,其致密性会相应下降。而当惰性氧化物层出现并修复产生的孔隙时,致密性会进一步提高。其中,6ZS具有相对较高的密度和优异的热震抗力。


烧蚀后涂层表面形貌分析

1500°C烧蚀后ZrC-SiC涂层表面BSE图像
图10. 1500°C烧蚀后ZrC-SiC涂层表面的BSE图像: (a)8 ZS; (b)6 ZS; (c)4 ZS; (d)2 ZS

分析结果: 如图10(b)所示,6ZS表面没有明显的孔洞和裂纹。原因在于6ZS烧结后表现出优异的致密化,烧蚀后形成的惰性氧化物层可以自愈合表面裂纹和孔洞。然而,ZrC含量的降低导致涂层结构稳定性下降,使其抗高温和侵蚀能力降低,最终导致涂层在烧蚀过程中剥落。对于8ZS,烧蚀后的表面相对致密,但含有更多孔洞。这是因为虽然8ZS的结构稳定,能够承受高温气流的冲刷,但由于SiC含量不足,无法自愈合涂层表面的裂纹和孔洞。总之,6ZS具有相对较好的表面形貌和抗烧蚀性能。


烧蚀后涂层截面形貌与自愈合过程分析

1500°C烧蚀后ZrC-SiC涂层截面BSE图像和自愈合过程
图11. 1500°C烧蚀后ZrC-SiC涂层的截面BSE图像(a-i)和自愈合过程(j): (a)8 ZS; (b)6 ZS; (c)4 ZS; (j)ZrC-SiC涂层的自愈合过程; (d,e,f)相应的氧元素分析; (g,h,i)截面界面处的放大视图

分析结果: 8ZS和4ZS的截面含有相对较多的氧元素,而6ZS截面的氧元素量最少。这表明添加60%ZrC的涂层具有较低的氧渗透性,意味着6ZS具有良好的致密性,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烧蚀过程中氧的渗透,从而验证了先前获得的结论,即6ZS具有较低的氧渗透性。在烧蚀过程中,在高温气流的侵蚀下,涂层内部和表面都会产生孔洞和裂纹。此时,随着氧的侵入,涂层内部的SiC和ZrC反应形成具有自愈合特性的SiO₂、ZrO₂和ZrSiO₄氧化物层。最终,修复了烧蚀过程中产生的裂纹和孔洞,从而增强了涂层的致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