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fast and Controllable Construction of Sb Particle-Loaded Bead-Like Carbon Nanofibers for Long Cycle-Life Sodium-Ion Storage

用于长循环寿命钠离子存储的锑颗粒负载珠状碳纳米纤维的超快速可控构建

第一作者: Xin Luo (新疆大学)

通讯作者: Xueyan Wu, Jixi Guo (新疆大学)

DOI: https://doi.org/10.1021/acsanm.4c06192

PDF原文

期刊名称: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发表年份: 2025年

论文亮点

  1. 开发了一种快速焦耳加热技术,成功将Sb纳米粒子超快速构建到N、S共掺杂沥青基碳纤维(N/S-CNF)的珠状结构中
  2. 这种独特的珠状结构有效抑制了金属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同时一维碳纳米纤维有助于形成坚固的电极框架,并在循环过程中实现快速电子转移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材料制备

材料表征

电化学测试

主要结论

图1:材料合成与表征

图1a 合成过程示意图

图1a: Sb@N/S-CNF自支撑电极的合成过程示意图

图1b-h SEM、TEM和EDS mapping图像

图1b-h: (b)CNF的SEM图像; (c,d)Sb@N/S-CNF-15复合材料的SEM图像; (e,f)TEM图像; (g)HRTEM图像; (h)EDS元素分布图

分析结果

SEM图像显示,一维碳纤维具有随机取向的无纺结构,直径约为115nm。与CNF相比,Sb@N/S-CNF-15具有珠状纤维的特殊形态特征,C₆H₉O₆Sb热分解转化为纳米级碳包覆的Sb基金属颗粒,主要集中在纺锤体中。TEM图像显示Sb基金属颗粒均匀分布在连接处,伴有轻微团聚。HRTEM图像显示Sb基金属颗粒被非晶壳层包裹,晶面间距0.312nm对应Sb的(012)晶面。元素分布图显示大部分Sb和S元素紧密分布在纤维结节中,这可能是柔性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保持良好稳定性的原因。

图2:材料结构与化学状态分析

图2a-i XRD、Raman、FT-IR、XPS和TG分析

图2a-i: (a)XRD图谱; (b)Raman光谱; (c)FT-IR光谱; (d)XPS全谱; (e)Sb 3d谱; (f)C 1s谱; (g)S 2p谱; (h)N 1s谱; (i)TG曲线

分析结果

XRD分析表明,Sb@N/S-CNF-15的所有衍射线均可明确识别为Sb(JCPDS Card No. 97-65-1497),无杂质峰,表明元素纯度较高。与碳纳米纤维(CNF)相比,无定形碳峰(~24°)表现出更宽更平坦的特征,这很可能是由于S和N元素的掺杂以及超细Sb纳米粒子的复合导致层间距扩大。Raman光谱证明Sb@N/S-CNF-15的D带与G带强度比(I_D/I_G)更高,表明碳界面存在大量缺陷。FTIR分析显示1383cm⁻¹处的特征峰与C-N伸缩振动信号相关,证明了复合材料中N的成功掺杂。XPS分析证实了Sb、C、S、N和O元素的存在,高分辨率谱显示Sb主要以金属态存在,部分Sb纳米颗粒在预氧化过程中被氧化形成Sb_xO_y。

图3:电化学性能分析

图3a-f 电化学性能

图3a-f: (a)Sb@N/S-CNF-15在0.1mV/s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 (b)Sb@N/S-CNF-15在0.1A/g电流密度下的GDC曲线; (c)倍率性能和库仑效率; (d)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 (e)0.1A/g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和库仑效率; (f)0.5A/g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和库仑效率

分析结果

CV曲线显示,在阴极扫描过程中,0.72V和0.25V处有两个明显的峰,归因于Sb的两步反应,生成中间体Na_xSb和Na₃Sb合金。在阳极扫描过程中,0.73V和0.89V处出现两个氧化峰,分别与Na₃Sb转化为中间体Na_xSb及其通过Na⁺脱嵌恢复为Sb有关。第二次和第三次CV扫描结果几乎重复,表明Sb@N/S-CNF-15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反应性。GDC曲线显示,首次循环的初始放电和充电容量分别为441.4mAh/g和247.1mAh/g,初始库仑效率(ICE)为55.99%。倍率性能测试表明,Sb@N/S-CNF-15电极在电流密度回到0.1A/g时,容量可恢复到302.2mAh/g,表明其在宽电流密度范围内保持结构稳定性。循环性能测试显示,Sb@N/S-CNF-15在0.1A/g电流密度下循环150次后仍保持263.4mAh/g的高可逆容量,库仑效率几乎保持100%;在0.5A/g高电流密度下循环750次后仍保持221.1mAh/g的容量,容量保持率为83.9%。

图4:反应动力学分析

图4a-f 反应动力学分析

图4a-f: (a)EIS曲线; (b)低频区Zre与ω^{-1/2}的关系; (c)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 (d)峰值电流与扫描速率的关系; (e)0.4mV/s扫描速率下的电容贡献曲线; (f)不同扫描速率下电容控制容量的贡献比例

分析结果

EIS分析表明,与Sb@CNF(419Ω)和CNF(1514Ω)相比,Sb@N/S-CNF-15具有最小的电荷转移电阻(R_ct)为27Ω,表明其结构设计可以增强电子导电性,促进离子扩散,加速电荷转移过程。低频区Zre与ω^{-1/2}的关系显示,Sb@N/S-CNF-15的斜率值最小(k₃=8.09),表明Na⁺在Sb@N/S-CNF-15复合材料中的扩散系数最高,计算值为5.22×10⁻¹²cm²/s。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分析表明,峰值1和峰值2的b值分别达到约0.70和0.74,揭示了扩散控制机制和表面控制伪电容过程的共同贡献。电容贡献分析显示,在0.4mV/s扫描速率下,表面控制伪电容行为对总容量的贡献达到81%,随着扫描速率增加,电容贡献比例逐渐增加,在0.8mV/s时达到93%的高值。这表明Sb@N/S-CNF-15中的Na⁺存储容量主要受表面控制伪电容行为影响。

图5:全电池性能

图5a-d 全电池性能

图5a-d: (a)全电池制造示意图; (b)GCD曲线; (c)循环性能; (d)点亮红色LED的数字照片

分析结果

以Sb@N/S-CNF-15为负极,Na₃V₂(PO₄)₃(NVP)为正极组装的全电池在1.5-3.8V电位窗口下进行测试。Sb@N/S-CNF-15||NVP全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达到155mAh/g,在0.05A/g电流密度下循环160次后仍保持103mAh/g,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这些性能优于或相当于先前报道的SIBs值。此外,Sb@N/S-CNF-15||NVP全电池成功点亮了一个2V心形红色LED灯泡,这些实验结果无疑支持了Sb@N/S-CNF-15在钠离子电池存储应用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