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https://doi.org/10.1016/j.jallcom.2025.179101
期刊: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发表年份: 2025
本研究创新性地利用超快焦耳加热技术,在毫秒级时间内成功合成了碳布负载的钴镍纳米合金催化剂,为高效电催化析氢反应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使用CoCl₂·6H₂O、NiCl₂·6H₂O、硫酸、乙醇等化学品,碳布(CC)作为基底。碳布预先用0.1 mol/L H₂SO₄超声清洗并真空干燥。
将碳布浸泡在总浓度为0.1 M的金属前体乙醇溶液中(CoCl₂和NiCl₂比例不同),浸泡1小时后,在150°C真空干燥12小时。然后使用超快焦耳加热(UJH)装置在氩气保护下进行放电处理:首先30V, 0.5秒预处理去除氧气,然后120V, 1秒瞬时放电得到Coₓ-Niy@CC催化剂。
使用TEM、SEM观察形貌;XRD分析晶体结构;Raman光谱确认石墨化程度;XPS分析元素化学状态。
在三电极电池中测试HER性能,使用0.5 M H₂SO₄作为电解质,Ag/AgCl作为参比电极,铂作为对电极。进行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电化学阻抗谱(EIS)、循环伏安法(CV)等测试。
图1: UJH合成Co-Ni@CC的示意图,附有放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该图展示了超快焦耳加热合成Co-Ni@CC的过程示意图,包括碳布浸泡金属前体、干燥和瞬时放电步骤。插图显示了放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示意图说明了UJH方法如何快速实现金属还原和合金化,高温导致Co和Ni粒子"裂变"和"融合",形成均匀的合金异质结构。瞬时高温(超过2000K)使金属前体迅速还原并合金化,随后快速冷却形成稳定的纳米结构。
图2: (a,b) 清洗后的碳布表面, (c) Co₁-Ni₀@CC, (d) Co₀-Ni₁@CC, (e,f) Co-Ni@CC的SEM图像
SEM图像显示(a,b)清洗后的碳布表面,(c) Co₁-Ni₀@CC, (d) Co₀-Ni₁@CC, (e,f) Co-Ni@CC的形貌。
图像表明,UJH处理后,纳米粒子均匀分布在碳布表面,无显著团聚。Co-Ni@CC的形貌与单金属类似,但粒子尺寸更一致,分布均匀。酸清洗后的碳布表面形成微观蚀刻,增加了比表面积,为后续金属负载提供了更多活性位点。
图3: (a,b) Co-Ni@CC的TEM图像, (c) HR-TEM图像, (d,e,f) HAADF-STEM图像和相应的EDS mapping
TEM图像(a,b)显示Co-Ni@CC的纳米晶体,HR-TEM图像(c)显示晶格条纹,EDS mapping(d,e,f)显示Co和Ni元素的分布。
TEM显示CoNi纳米晶体平均尺寸20±15 nm,分散良好。HR-TEM显示晶格间距2.04Å,对应CoNi合金的(111)面。EDS证实Co和Ni元素共同形成合金,无孤立区域,表明Co和Ni形成了均匀的合金结构。这种紧密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反应物与导电基底之间的快速电子转移。
图4: (a) XRD光谱, (b) Raman光谱, (c) XPS总谱, (d) Co 2p, (e) Ni 2p, (f) C 1s的峰拟合
(a) XRD光谱显示Coₓ-Niy@CC的晶体结构,(b) Raman光谱确认石墨化程度,(c) XPS总谱,(d) Co 2p, (e) Ni 2p, (f) C 1s的峰拟合。
XRD表明Co-Ni@CC形成单相合金结构,峰位移动表明合金化。Raman显示D、G和2D带,确认碳布石墨化增强。XPS显示Co和Ni的电子耦合效应,结合能移动,表明Co和Ni之间存在强电子相互作用。这种电子耦合优化了催化性能,通过调整金属合金的d带中心位置,影响催化过程中关键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自由能。
图5: (a) LSV曲线, (b) 过电位比较, (c) Tafel图, (d) 双电层电容拟合曲线, (e) EIS Nyquist图, (f) 1000次CV循环前后的极化曲线
(a) LSV曲线比较不同催化剂的HER性能,(b) 过电位比较,(c) Tafel图,(d) 双电层电容拟合曲线,(e) EIS Nyquist图,(f) 1000次CV循环前后的极化曲线。
Co-Ni@CC表现出最低的过电位(231 mV@10 mA/cm²)和Tafel斜率(111.7 mV/dec),表明优异的HER活性。EIS显示电荷转移电阻最低(28.19Ω),说明电荷转移快。双电层电容计算表明Co-Ni@CC具有最大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284.5 cm²),提供了更多暴露的活性位点。稳定性测试显示1000次循环后性能几乎无变化,证实了高稳定性。恒电压测试也显示30小时内电流密度非常稳定,进一步证明了催化剂的卓越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