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qun Wang‡, a, Yuxiang Mao‡, a, Peng Xua, Yu Dinga, Huiping Yanga, Jian-Feng Lia, Bü Yu Gu*, a, Jiajia Han*, b, Li Zhang*, a, Bing-Wei Maoa
‡ 共同第一作者
本研究首次采用焦耳加热超快高温(UHT)合成技术,快速、精确、批量化地在商业铜集流体(Cu CCs)表面制备亲锂的Cu-Zn合金改性层。该策略涉及一个两步原位合金化过程:
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ICP-OES)、原子力显微镜(AF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等手段对改性层进行了详细的成分、形貌和结构表征。并组装了Li||Cu半电池和与LiFePO4 (LFP) 或 LiNi0.9Co0.05Mn0.05O2 (NCM90) 配对的全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此外,还辅以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从理论上验证了亲锂机制。
图1 Cu@Cu0.64Zn0.36的示意图和表征。(a) 使用两步UHT法制备大规模Cu@Cu0.64Zn0.36的示意图。(b) Cu, Cu@Cu5Zn8, 和 Cu@Cu0.64Zn0.36的XRD图谱。(c) Cu 和 Cu@Cu0.64Zn0.36的XPS谱图。(d) 不同反应时间下Cu和Zn含量的ICP-OES分析。(e)-(g) Cu, Cu@Cu5Zn8, 和 Cu@Cu0.64Zn0.36的AFM图像。(h)-(j) Cu@Cu0.64Zn0.36的FESEM, HRTEM, HAADF-STEM图像和元素分布图。
分析结果: 该图系统地展示了两步UHT法制备Cu-Zn合金“皮层”的过程及其表征结果。XRD和XPS结果证实了Cu5Zn8中间相和最终Cu0.64Zn0.36相的成功形成。ICP-OES表明Zn含量随沉积时间增加而增加。AFM和FESEM显示改性后的表面更平整且由连续纳米颗粒覆盖。HRTEM和元素映射证实了Cu0.64Zn0.36相在Cu表面的均匀形成,厚度约为470 nm。
图2 改性Cu CCs的亲锂机制动力学。(a) Cu, Cu@Cu5Zn8, 和 Cu@Cu0.64Zn0.36在0.1 mA cm-2下的电位-容量曲线。(b) Li||Cu电池中Cu, Cu@Cu5Zn8, 和 Cu@Cu0.64Zn0.36的CV曲线。(c) 采用Aurbach方法测量的Li||Cu电池的时间-电压曲线。(d)-(f) Cu 和 Cu@Cu0.64Zn0.36的GITT曲线(d)、Tafel图(e)和SEI电阻活化能(f),说明了锂沉积的动力学。(g)-(l) 在5 mA cm-2下沉积5分钟、20分钟和40分钟后,锂在Cu (g)-(i) 和 Cu@Cu0.64Zn0.36 (j)-(l) 上沉积的原位光学显微镜观察。
分析结果: 电化学测试表明,Cu@Cu0.64Zn0.36具有最低的锂成核过电位(33.2 mV)和生长过电位,以及最高的交换电流密度,表明其优异的锂沉积动力学。GITT和EIS证明其极化更低,SEI电阻的活化能更小,意味着更快的Li+传输。原位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在Cu@Cu0.64Zn0.36上锂沉积均匀且无枝晶,而在纯Cu上则出现明显的枝晶生长。这些结果共同证实了Cu0.64Zn0.36“皮层”能有效促进均匀锂沉积并抑制枝晶。
图3 醚基电解液中半电池和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a) 不同电流密度下,预沉积4 mA h cm-2 Li的薄膜Li||Li对称电池的倍率性能。(b) 预沉积4 mA h cm-2 Li的Cu@Cu0.64Zn0.36的Li||Li对称电池在0.5 mA cm-2和1 mA h cm-2下的恒电流循环。(c) 各种Li||Cu电池在1 mA cm-2和1 mA h cm-2下的库伦效率(CE)比较。(d) 使用预沉积4 mA h cm-2 Li形成的锂阳极的Li||LFP全电池在1C下的长期循环性能。(e) 基于Cu@Cu0.64Zn0.36的薄膜锂阳极的Li||LFP软包电池在0.1C下的循环性能。插图显示了电池为LED设备供电的光学照片。
分析结果: 在醚基电解液中,基于Cu@Cu0.64Zn0.36的对称电池表现出极低的极化电压和超长的循环稳定性(超过1200小时)。Li||Cu半电池实现了高达98.5%的库伦效率并稳定循环330次以上,远优于纯Cu。与LFP正极配对的全电池在1C倍率下循环32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5%。软包电池的成功演示进一步证明了其实际应用潜力。
图4 碳酸酯基电解液中半电池和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a) 和 (b) 使用Cu (a) 和 Cu@Cu0.64Zn0.36 (b) 的Li||Cu电池在不同循环次数后的电压-容量曲线。(c) 和 (d) 各种Li||Cu电池在0.5 mA cm-2 (c) 和 1 mA cm-2 (d) 下的CE比较。(e) 使用预沉积4 mA h cm-2 Li在不同Cu CCs上形成锂阳极的不同Li||NCM90全电池在0.1C下的初始恒电流充放电曲线。(f) 倍率容量和 (g) 各种Li||NCM90电池的循环性能,NCM90质量负载为3.0-4.0 mg cm-2,锂阳极由预沉积4 mA h cm-2 Li在不同Cu CCs上形成。
分析结果: 在更具挑战性的碳酸酯基电解液中,Cu@Cu0.64Zn0.36依然表现出色。Li||Cu半电池在1 mA cm-2下稳定循环约270次,CE超过96%,而纯Cu在69次循环后CE即低于50%。与高镍NCM90正极配对的全电池展现了优异的倍率性能(在0.1C, 0.2C, 0.5C, 1C, 2C, 5C下容量分别为217, 209, 193, 171, 141, 101 mA h g-1)和循环稳定性(1C下150次循环),证明了其在实际电池体系中的适用性。
图5 Cu-Zn合金亲锂机制的理论计算。(a) Cu, Cu5Zn8, 和 Cu0.64Zn0.36主要晶面的表面能。(b) Cu5Zn8 和 Cu0.64Zn0.36的分波态密度(PDOS)分布。(c) 单层Li原子在Cu5Zn8和Cu0.64Zn0.36上的结合能。(d) 多层Li在Cu5Zn8和Cu0.64Zn0.36的(111)晶面上的结合能。(e) 5层Li在Cu和Cu0.64Zn0.36上的沉积排列。(f) 和 (g) Li在Cu和Cu0.64Zn0.36上的聚集速率(f)和分布模式(g)。
分析结果: DFT计算表明,Cu0.64Zn0.36(111)面具有较低的表面能,表明其结构稳定性更好。其PDOS显示Zn对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态有贡献,有利于电子传输。单层Li吸附计算显示Cu0.64Zn0.36(111)面具有最高的Li结合能,表明强亲锂性。然而,在多层Li沉积时,由于Li与Cu0.64Zn0.36之间存在较大的晶格失配,导致后续Li层的结合能下降更显著,这反而有利于缓解Li沉积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抑制枝晶形成。MD模拟动态地显示,Li原子在Cu0.64Zn0.36表面更分散,聚集速率更低,进一步从理论上证实了其促进均匀锂沉积、抑制枝晶的能力。
图6 UHT方法用于Cu CCs合金皮层制备的普适性与扩展。(a)-(d) Cu-Sn, Cu-Ag, Cu-Al, 和 Cu-Mg合金层在Cu CCs上的FESEM图像。(e)-(h) Cu-Sn, Cu-Ag, Cu-Al, 和 Cu-Mg合金层在Cu CCs上的AFM图像。(i) 和 (j) 使用各种合金改性Cu CCs的Li||Cu电池的电压-容量曲线(i)和循环性能(j)。(k) 使用各种合金改性Cu CCs的Li||Cu电池的过电位图。
分析结果: 该图证明了UHT方法的普适性,可扩展用于制备其他金属(Sn, Ag, Al, Mg)的合金“皮层”。FESEM和AFM显示了不同金属在Cu CCs上形成的独特形貌。电化学测试表明,所有这些合金改性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Cu CCs的性能(如Cu-Ag合金具有最低的沉积过电位,Cu-Mg合金循环寿命最长),但优化后的Cu-Zn合金在综合性能(特别是低成核过电位)上表现最佳。这为针对不同需求设计和批量生产多种亲锂合金改性CCs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