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jie Chen, Lu Nie, Xiangchen Hu, Yining Zhang, Yu Zhang, Yi Yu, and Wei Liu*
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DOI: 10.1002/adma.202200430 | Advanced Materials | 2022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微波辅助超快烧结技术(MAUST),利用家用微波炉在空气中实现多种陶瓷电解质的快速烧结。具体方法如下:
内容描述: 该示意图展示了微波诱导碳热冲击超快烧结的过程。将生坯埋入炭黑基质中,通过微波辐射快速加热,可在约25秒内完成各种陶瓷电解质及电极-电解质多层结构的烧结。
分析结果: 此方法利用炭黑高效吸收微波并产生瞬时高温的特性,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烧结。超短的烧结时间有效抑制了锂/钠元素的挥发,并避免了电极/电解质界面处的元素互扩散,为构建高性能全固态电池奠定了基础。
内容描述: 图A展示了超快烧结过程的温度曲线和LLZTO陶瓷在25秒烧结过程中的形貌演变SEM图像。图B显示了晶粒尺寸和相对密度随烧结时间的变化关系。图C对比了LLZTO粉末、MAUST烧结LLZTO和炉烧结LLZTO陶瓷片的XRD图谱。图D比较了两种方法烧结LLZTO陶瓷片的锂保留率。
分析结果: 烧结过程温度可达约1000°C。在25秒内,LLZTO晶粒从≈1.93 μm生长到≈3.31 μm,微观结构变得更加致密,相对密度达到94.5%。XRD结果表明MAUST烧结成功保持了立方相LLZTO结构,而传统烧结则因严重的锂损失生成了La₂Zr₂O₇杂相。ICP-OES测试证实MAUST的锂保留率高达94%,远优于传统烧结的2%。
内容描述: 图A和C分别为MAUST烧结前后的LATP和NZSP的XRD图谱,表明晶体结构得以保持。图B和D分别为MAUST烧结的LATP和NZSP陶瓷片的SEM图像,显示其致密的微观结构。图E将MAUST与其他烧结技术(如无压烧结、热压烧结、放电等离子烧结SPS、超快高温烧结UHS)在处理时间上进行了对比。
分析结果: MAUST技术同样适用于NASICON型锂离子导体LATP和钠离子导体NZSP,并能实现其快速致密化(相对密度分别为98.3%和95.6%),且致密化效果优于传统烧结。与其他技术相比,MAUST将烧结时间从数小时大幅缩短至数十秒,这对于易挥发元素(Li/Na)的导体至关重要,同时具有很高的能量效率。
内容描述: 图A展示了不同保温时间烧结的LLZTO陶瓷片的EIS曲线。图B为相应的阿伦尼乌斯曲线,用于估算锂离子扩散的活化能。图C为德拜曲线(虚部阻抗随频率对数变化)及拟合曲线。图D为Li对称电池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电压和电流曲线,用于测定临界电流密度(CCD)。图E为Li对称电池在0.1 mA cm⁻²下的长期循环性能。
分析结果: 烧结25秒的MAUST-LLZTO在室温下的总离子电导率约为0.60 mS cm⁻¹,高于传统烧结的0.30 mS cm⁻¹。随着烧结时间增加,晶界阻抗逐渐减小,活化能降低。德拜曲线显示特征频率向高频移动,表明弛豫时间缩短,离子传导过程更快。CCD达到0.46 mA cm⁻²,优于文献多数值,且对称电池可稳定循环超过5000小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锂枝晶能力和循环稳定性。
内容描述: 图A展示了ASSLMBs的制备过程示意图。图B为LATP电解质层与电极层界面的SEM图像及相应的EDS元素分布图。图C为ASSLMBs在20 µA cm⁻²下的充放电曲线。图D为相应的循环性能图。
分析结果: MAUST一步共烧结实现了电解质层和电极层的同步致密化,形成了紧密的界面(图B),而传统共烧结则存在明显间隙。EDS mapping显示P、Ti、Al元素分布在电极和电解质层(因电极中也添加了LATP提供离子传输),而C、Nb、W元素主要分布在电极层,表明超快烧结有效避免了元素互扩散,并保持了导电碳的良好电子传导性。所构建的Li|PCE|LATP|NWO全固态电池在室温下实现了2.09 mAh cm⁻²的高面积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内容描述: 图A展示了电极/电解质界面的TEM图像。图B-F为相应的EDS元素分布图。图G为电解质区域的TEM图像。图H为从(G)中红色圆圈区域获取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图谱。图I为相应的高分辨TEM(HRTEM)图像。图J为电极区域的TEM图像。图K为从(J)中红色圆圈区域获取的SAED图谱。图L为相应的HRTEM图像。
分析结果: TEM结果表明,通过MAUST共烧结,电极层和电解质层实现了无缝集成,未见明显界面(图A)。EDS mapping(图B-F)再次证实Nb、W元素主要分布在电极层,没有发生明显的元素扩散。电解质区域的SAED和HRTEM(图G-I)证实其晶体结构为LATP,晶面间距0.43 nm和0.6 nm分别对应(104)和(102)晶面。电极区域的SAED和HRTEM(图J-L)证实NWO正极材料在MAUST后结构得以保持,与XRD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