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orbital electronic coupling mediated by integrating multiple-metal hybridizations at ultrafast heating accumulation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urea synthesis

基于多金属杂化集成在超快热积累中的多轨道电子耦合用于高效电化学尿素合成

第一作者: Rong Huang (河海大学)

通讯作者: Peifang Wang (河海大学), Lizhe Liu (南京大学), Gang Zhou (河海大学)

DOI: https://doi.org/10.1016/j.jechem.2024.12.016

PDF原文

期刊名称: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发表年份: 2024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材料合成:

电化学测试:

理论计算:

主要结论

图片内容与分析结果

图1: CuFe-V-CeO₂的结构表征

Fig. 1: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CuFe-V-CeO₂

Fig. 1: (a) 合成过程示意图, (b) TEM和元素映射, (c) HRTEM, (d) 氧空位站点线扫描强度剖面, (e) Cu和Fe的形成能

分析结果: TEM和元素映射显示Cu、Fe、Ce和O均匀分布,HRTEM显示晶格间距0.322 nm对应CeO₂的(111)面,氧空位存在(红色圆圈标示)。线扫描强度在氧空位区域较弱,表明原子排列中断。形成能计算表明Cu和Fe优先在氧空位上沉积,缩短Cu-Fe距离,促进C-N耦合。

图2: 晶体结构和电子性质分析

Fig. 2: XRD, EPR, and XPS analysis

Fig. 2: (a) XRD patterns, (b) EPR patterns, (c) ICOHP, (d) Ce XPS, (e) Cu XPS, (f) Fe XPS

分析结果: XRD显示所有样品均为CeO₂相,无额外峰,表明Cu和Fe原子分散。EPR在g=2.003处信号强度与氧空位浓度正相关,Joule加热后信号增强。XPS显示引入氧空位后Ce结合能向低能移动,表明电子从Cu和Fe转移到Ce,增强原子杂化和电子转移。

图3: 电催化尿素合成性能

Fig. 3: Electrocatalytic urea synthesis performance

Fig. 3: (a,b) 不同电位下尿素产率和法拉第效率, (c) 最优电位下产物FE分布, (d) 控制实验UV-vis光谱, (e) ¹H NMR光谱, (f) 与报道催化剂性能比较

分析结果: CuFe-V-CeO₂在-1.5 V vs RHE下尿素产率最高(3553 mg h⁻¹ g_cat⁻¹),FE为8.8%。FE分布显示主要副产物为NH₃、NO₂⁻和H₂。控制实验证实尿素源自CO₂和KNO₃的共电解,¹H NMR使用K¹⁵NO₃显示双峰,验证氮源为硝酸盐。性能比较表明CuFe-V-CeO₂优于现有催化剂。

图4: 电化学测试与稳定性

Fig. 4: Electrochemical tests and stability

Fig. 4: (a) LSV曲线, (b) EIS Nyquist图, (c) Cdl, (d) 不同条件下LSV曲线, (e) Bode图, (f) 稳定性测试

分析结果: LSV显示CuFe-V-CeO₂电流密度最高,EIS表明其电荷转移电阻最小,Cdl值最高(8.01 mF cm⁻²),表明活性位点最多。Bode图在-1.2 to -1.5 V相位角下降,对应尿素合成起始电位。循环测试显示10次循环后电流和产率稳定,证明优异稳定性。

图5: DFT计算与反应机制

Fig. 5: DFT calculation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Fig. 5: (a) 吸附能, (b) 自由能图, (c,d) C-N耦合活化能, (e,f) PDOS of Cu 3d and Fe 3d

分析结果: DFT计算显示CuFe-V-CeO₂上*NO₃和*CO₂吸附能更高,Ce位点易于生成*H。自由能图显示速率决定步骤(*NO₂ + *CO₂ → *CO₂NO₂)能垒较低(0.76 eV)。活化能计算表明双原子和氧空位协同降低C-N耦合能垒。PDOS显示氧空位引入后Cu和Fe的d带中心上移,促进电子转移,加速C-N耦合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