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fast Synthesis of Oxygen Vacancy-Rich \( {\mathrm{{MgFeSiO}}}_{4} \) Cathode to Boost Diffusion Kinetics for Rechargeable Magnesium-Ion Batteries

超快合成富氧空位\( {\mathrm{{MgFeSiO}}}_{4} \)正极以提升可充电镁离子电池的扩散动力学

第一作者: Jie Xu (徐杰)

通讯作者: Guangsheng Huang (黄光盛), Yanan Chen (陈亚楠), Jili Yue (岳继礼)

所属大学: 重庆大学, 天津大学

DOI: 10.1021/acs.nanolett.4c04908

PDF原文

期刊名称: Nano Letters

发表年份: 2024年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超快非平衡高温冲击技术(HTS)制备富氧空位的\( {\mathrm{{MgFeSiO}}}_{4} \)-HTS正极材料,具体步骤如下:


主要结论


图1: \( {\mathrm{{MgFeSiO}}}_{4} \)-HTS 和 \( {\mathrm{{MgFeSiO}}}_{4} \)-TFA 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图1: 材料形成过程示意图

图1展示了通过超快高温冲击(HTS)和传统管式炉退火(TFA)两种方法合成\( {\mathrm{{MgFeSiO}}}_{4} \)材料的流程对比。HTS方法具有极快的加热和淬火速率,能在非平衡过程中引入并保留大量氧空位;而TFA方法过程缓慢且接近平衡,缺陷较少。


图2: \( {\mathrm{{MgFeSiO}}}_{4} \)-HTS 的结构表征

图2: MgFeSiO4-HTS结构表征

(a) SEM图像显示材料的颗粒微观形貌。(b) TEM图像显示颗粒尺寸在200-300 nm。(c) HRTEM图像显示清晰的晶格条纹,对应于(112), (211), (101)晶面,并且通过IFFT图像(c3)观察到位错(标有"T")。(d) SAED图案沿[101]方向,与空间群一致。(e) HADDF图像和元素映射表明Mg, Fe, Si, O元素均匀分布。这些结果表明HTS方法成功合成了纳米晶、富含缺陷的\( {\mathrm{{MgFeSiO}}}_{4} \)材料。


图3: \( {\mathrm{{MgFeSiO}}}_{4} \) 材料的结构表征

图3: MgFeSiO4材料结构表征

(a) O 1s XPS谱图显示\( {\mathrm{{MgFeSiO}}}_{4} \)-HTS中氧空位(OVs)含量更高(37.5%)。(b) EPR曲线在g=2.004处的信号强度证实HTS样品含有更丰富的氧空位。(c) Fe K边XANES谱图显示两种材料的Fe氧化态相似,但HTS样品的前边峰强度更高,表明Fe周围更大的中心对称畸变。(d, e) Fe K边EXAFS谱图的傅里叶变换及拟合结果,显示HTS样品的第一主峰强度较低,可能与较低的结晶度或氧空位增加有关。(f) PDF谱图显示Si-O和Fe-O原子对的键长。这些分析共同证明了HTS方法引入了更多的氧空位并影响了材料的局部结构。


图4: \( {\mathrm{{MgFeSiO}}}_{4} \)-HTS 和 \( {\mathrm{{MgFeSiO}}}_{4} \)-TFA 的电化学性能

图4: 电化学性能

(a) \( {\mathrm{{MgFeSiO}}}_{4} \)-HTS的CV曲线显示Mg²⁺的插入/脱出反应。(b) 在0.5C倍率下的循环性能,HTS样品的可逆容量和循环稳定性远优于TFA样品。(c) 第二次充放电曲线对比。(d) 不同倍率下的性能,HTS样品在所有倍率下都展现出更高的容量。(e) 在5C下的长循环性能,HTS样品经过16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更高。(f) 与已报道硅酸盐正极的性能对比,HTS样品性能领先。(g, h) 通过GITT技术计算的Mg²⁺扩散系数和反应电阻,表明HTS样品具有更快的离子扩散动力学和更低的反应能垒。这些结果证明了氧空位对提升电化学性能的关键作用。


图5: 镁化/脱镁机理和结构表征

图5: 机理和结构表征

(a) \( {\mathrm{{MgFeSiO}}}_{4} \)-HTS在不同充放电状态下的电压曲线。(b, c) 非原位XRD图谱及其局部放大图,显示充放电过程中主要衍射峰发生位移但无新相生成,表明Mg²⁺的嵌入/脱出是一个高度可逆的单相反应。(d, e) 非原位高分辨率XPS谱图:(d) Fe 2p谱显示充放电过程中Fe³⁺/Fe²⁺比例的变化,证实了Fe的氧化还原反应参与电荷补偿;(e) Mg 1s谱在循环过程中出现归属于\( {\mathrm{{MgCl}}}^{ + } \)的峰,证明了\( {\mathrm{{Mg}}}^{2 + } \)和\( {\mathrm{{MgCl}}}^{ + } \)的共嵌入/脱出机制。这些结果深入揭示了\( {\mathrm{{MgFeSiO}}}_{4} \)-HTS正极的储能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