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https://doi.org/10.1016/j.carbon.2024.119982
期刊名称: Carbon
发表年份: 2024
图1: 示意图展示了使用ZIF-8作为前体,通过焦耳加热(JH)和炉加热(FH)方法合成碳催化剂的过程。JH方法通过碳布直接通电快速加热,而FH方法通过炉子辐射慢速加热。
分析结果: 该图直观比较了两种加热方法,JH的快速加热可能导致不同的热分解和石墨化行为,影响最终催化剂的结构。
图2: (a-b) FH-240和JH-120的SEM图像显示碳颗粒的收缩和变形;(c-d) EDS元素映射显示C、N、O均匀分布;(e-h) TEM图像显示JH-120在边缘有石墨层,而FH-240以无定形碳为主。
分析结果: JH-120表现出更高的石墨化程度(TEM中可见石墨层),且元素分布均匀,但总氮含量较低(JH-120: 4.9 wt%, FH-240: 7.4 wt%),表明JH方法更有效去除杂原子但保留石墨氮。
图3: (a-b) JH和FH方法制备碳催化剂的LSV曲线;(c) 催化性能描述符(起始电位、极限电流、半波电位、电子转移数、H₂O₂法拉第效率、塔菲尔斜率)随石墨化时间的变化。
分析结果: JH-120在120分钟时达到峰值性能,优于FH-240(240分钟),表明JH方法更快优化性能。JH-120的极限电流更高、H₂O₂产率更低,表明其ORR选择性和活性更优。
图4: (a) 所有碳催化剂的拉曼曲线;(b) FH-240和JH-120的D和G波段去卷积;(c) G/D和G/D₃比率随石墨化时间的变化。
分析结果: JH-x的G/D比率更高,表明石墨化程度更高。G/D₃比率(反映石墨碳与无定形碳的相对量)也显示JH-x石墨化更好,这与其更高催化活性一致。
图5: (a) FH-240和JH-120的C 1s光谱去卷积;(b) N 1s光谱去卷积显示吡啶氮、吡咯氮、石墨氮和氧化氮;(c) 不同氮物种的原子比率随石墨化时间的变化。
分析结果: JH-x的总氮丰度约为FH-x的一半,但石墨氮的相对丰度更高(JH-120: ~57.7%, FH-240: ~41.3%),表明JH方法选择性形成石墨氮,这与更高活性相关。
图6: (a) ECSA随石墨化时间的变化;(b-c) FH-240和JH-120的N₂物理吸附等温线;(d) 孔径分布显示JH-120有更多介孔。
分析结果: FH-x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FH-240: 846 m² g⁻¹, JH-120: 575 m² g⁻¹),但JH-120有更多介孔(2-10 nm),可能有利于传质。ECSA结果类似,但催化活性不直接与表面积相关,表明活性位点本质更重要。
图7: (a) 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物理化学性质与催化活性描述符的关系;(b) G/D₃比率和石墨氮相对丰度与催化描述符的相关性。
分析结果: 石墨氮相对丰度和G/D₃比率与催化活性(极限电流和半波电位)正相关最强,确认石墨氮物种是活性位点,且石墨化程度增强其内在活性。
图8: (a) FH-x和(b) JH-x碳催化剂在0.70-0.85 V范围内的TOF;(c) 在0.70 V下TOF比较。
分析结果: JH-120的TOF(0.023 s⁻¹)是FH-240(0.009 s⁻¹)的两倍以上,表明JH-x活性位点的内在活性更高,尽管其活性位点密度较低(石墨氮绝对丰度较低)。
图9: (a) ORR反应中间体吸附能量的火山图;(b) 4电子ORR自由能图;(c) 关键ORR中间体在不同氮物种键合碳活性位点上的化学吸附原子模型。
分析结果: DFT计算显示,石墨氮键合碳活性位点在更高石墨化程度(缺陷少)的碳基底上具有最优ORR活性,速率决定步骤(OH* to H₂O)的能垒较低(0.27 eV),支持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