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 Joule heating-driven lignin conversion: Pyrolysis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 of graphitic carbon

闪速焦耳加热驱动的木质素转化:热解机理与石墨碳的应用

第一作者: Wei Guan (关伟) - 齐鲁工业大学

通讯作者: Zhiguo Dong (董治国) - 齐鲁工业大学, Lei Chen (陈磊) - 齐鲁工业大学

DOI: 10.1016/j.cej.2024.158813

PDF原文

期刊名称: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发表年份: 2024

论文亮点

亮点一

首次系统研究了木质素在闪速焦耳加热(FJH)条件下的热解特性,实现了木质素向石墨碳的高效转化,同时产生富氢合成气和芳香族单体。

亮点二

开发了基于闪速焦耳加热制备的木质素石墨碳(LFG)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光热性能,展示了其实际应用潜力。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材料制备

从桉树硫酸盐法制浆黑液中提取木质素粉末,与导电炭黑(CB)按1:9比例混合,以400rpm球磨2小时确保均匀混合。

FJH热解过程

将150mg木质素/CB混合物放入石英管反应器中,两端用石墨碳毡密封,使用空心铜棒压实材料。初始电阻设为30Ω,使用氩气作为载气,流速80mL/min。设置电压65-75V,通电时间1秒进行FJH热解实验。

产物分析与表征

使用气相色谱(GC)分析气体产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液体产物中的轻组分,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分析液体产物中的重组分。

LFG表征

使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晶体结构,拉曼光谱分析有序度,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微观结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面元素,氮气吸附-脱附分析孔结构,热重分析(TGA)分析热稳定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

使用Materials Studio和Amsterdam Modeling Suite软件构建木质素/CB模型,模拟FJH热解过程中的产物分布和演化。

环氧-LFG复合材料制备与测试

将LFG超声分散在无水乙醇中,加入E51环氧树脂,机械搅拌后添加固化剂,固化后制备复合材料。进行三点弯曲测试和光热性能测试。

生命周期评估与技术经济分析

评估生产1kg石墨碳的环境影响和成本,与传统方法和其他前体进行比较。

主要结论

结果分析与讨论

电压对FJH过程及挥发分组成的影响

图1展示了不同电压下FJH热解系统的示意图、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热解产物产率分布以及气体产物组成。随着电压增加,峰值温度逐渐升高,在75V时达到3250K。产物分布显示,随着电压增加,炭产率逐渐降低,气体和液体产率显著增加。

图1 FJH热解系统及产物分析

图1. (a) FJH热解系统示意图;(b)不同电压下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c)不同电压下热解产物产率分布;(d)不同电压下气体产物组成

H₂产率最高,其次是CO、CO₂、CH₄和少量低碳烯烃(C₂-C₅)。随着电压增加,除C₂-C₅外所有气体组分的产率均显著增加,尤其是H₂和CO,在75V时均达到约200mL/g。

木质素热解油的FT-ICR-MS分析

图2展示了不同电压下木质素热解油的分子量分布、氧类别分布、物种分布和酚类组分分布。化合物主要集中在O₂至O₅之间,其中O₄物种最丰富,占比超过30%。在70V时,产生最多的高氧物种(>O₅),而在75V时,低氧物种(O₀-O₃)显著增加。

图2 不同电压下木质素热解油的FT-ICR-MS分析

图2. 不同电压下木质素热解油的FT-ICR-MS分析:(a)分子量分布;(b)氧类别分布;(c)物种分布;(d)酚类组分分布

酚类化合物占比最大,约80%,其次是不饱和烃。随着电压增加,酚类和碳水化合物产物先增加后减少,表明在70V时木质素芳香骨架完全解聚。

LFG的物理化学结构

图3展示了不同FJH电压下获得的LFG的TEM图像、77K下N₂吸附-脱附等温线和DFT孔径分布。在65V时,晶体结构无序,石墨晶格条纹不连续且排列不规则。当电压增加到70V时,石墨晶格条纹呈现乱层结构。在75V时,晶格条纹变得平滑且长程有序,层间距进一步减小。

图3 LFG的微观结构和孔结构分析

图3. 不同FJH电压下获得的LFG的(a)TEM图像;(b)77K下N₂吸附-脱附等温线;(c)DFT孔径分布

所有LFG样品的等温线均呈现IV型特征,表明其为微介孔材料。在65V时,LFG的比表面积为31.2m²/g,平均孔径为6.23nm。当电压增加到70V时,比表面积增加到61.8m²/g,平均孔径减小到6.08nm。当电压进一步增加到75V时,比表面积急剧下降到13.5m²/g,平均孔径扩大到7.42nm。

LFG的化学表征

图4展示了不同电压下获得的LFG的拉曼光谱、XRD图谱、空气中TGA分析、表面元素组成以及高分辨率C1s XPS谱图。随着电压增加,D、G和2D峰明显尖锐化,I_D/I_G比值减小。在72V时,I_D/I_G比值达到最小,I_2D/I_G比值达到最大,表明缺陷减少,石墨化程度增加。

图4 LFG的化学表征

图4. 不同电压下获得的LFG的化学表征:(a)拉曼光谱;(b)I_D/I_G和I_2D/I_G随电压变化;(c)XRD图谱;(d)空气中TGA分析;(e)表面元素组成;(f)LFG-75V的高分辨率C1s XPS谱图;(g)表面C元素存在形式

所有样品在26°和43°附近出现衍射峰,分别对应石墨碳的002和100晶面。在75V时,晶粒尺寸增长到9.51nm,层间距减小到0.3429nm,石墨化程度达到12.98%。XPS分析显示,随着电压增加,C含量显著上升,在75V时达到90.57%,而O、N和S含量相应减少。

木质素FJH热解动力学分析

图5展示了基于DAEM模型的木质素FJH热解动力学分析,包括不同FJH电压下质量转化率随时间变化、不同转化率下Int与1/T的Arrhenius图、Ea随转化率变化以及A和Ea的动态补偿。木质素分解主要发生在0.4-0.8秒之间。随着电压增加,木质素热解开始时间提前,表明热分解更快。

图5 木质素FJH热解动力学分析

图5. 基于DAEM模型的木质素FJH热解动力学分析:(a)不同FJH电压下质量转化率随时间变化;(b)不同转化率下Int与1/T的Arrhenius图;(c)Ea随转化率变化;(d)A和Ea的动态补偿

在FJH过程中,热解活化能随着转化率增加而迅速降低,从234KJ/mol降至67KJ/mol。这种显著降低可能归因于随着热解进行,材料导电性增强,促进了电荷传输,使反应在能量上更有利。

木质素FJH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图6展示了木质素FJH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包括木质素/CB模型、不同碳数物种相对含量随时间变化、环数随时间演变、最终LFG结构以及提出的木质素石墨化机理。反应开始时,C20+物种迅速减少,表明木质素广泛解聚,而C6-C20物种急剧增加。随后,C6-C20物种逐渐减少,而C1-C5和C20+物种增加,表明发生了二次裂解和聚合反应。

图6 木质素FJH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图6. 木质素FJH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木质素/CB模型(CB分子标记为黄色);(b)不同碳数物种相对含量随时间变化;(c)环数随时间演变;(d)最终LFG结构;(e)提出的木质素石墨化机理

环数先减少后增加随时间变化,表明3000K的高温脉冲有效断裂了木质素中的芳香环,随后重排和缩聚形成大芳香簇(LFG)。CB分子作为成核位点,LFG的生长倾向于从其边缘开始。

环氧-LFG复合材料的弯曲和光热性能

图7展示了不同含量LFG-75V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弯曲和光热性能,包括标准弯曲试样照片、弯曲应力-应变曲线、弯曲模量、弯曲强度、激光照射下树脂温度随时间变化以及典型样品的最高温度。添加LFG增加了弯曲模量,在0.6wt% LFG含量时显著提高了60%。对于弯曲强度,改善效果持续到1.2wt% LFG添加量,提高了80%以上。

图7 环氧-LFG复合材料的性能

图7. 不同含量LFG-75V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弯曲和光热性能:(a)标准弯曲试样照片(80mm×10mm×4mm);(b)弯曲应力-应变曲线;(c)弯曲模量;(d)弯曲强度;(e)激光照射下树脂温度随时间变化(808nm,1W/cm²);(f)通过红外相机捕捉的典型样品的最高温度

纯环氧树脂的温度增加极小,最高达到32°C。相比之下,添加LFG导致表面温度显著增加。随着LFG含量从1wt%增加到2.4wt%,最高温度从54°C急剧上升到196°C。

木质素FJH过程的环境影响和成本分析

图8展示了木质素FJH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成本分析,以及与报道的其他前体FJH过程和木质素石墨化技术的比较。与煤和沥青等化石来源相比,木质素表现出显著更低的CO₂排放。此外,与合成橡胶和塑料废物相比,木质素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图8 环境影响和成本分析

图8. 木质素FJH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成本分析及与报道的其他前体FJH过程和木质素石墨化技术的比较

在各种生物质原料中,木质素生产1kg石墨碳所需的原材料量最少。此外,木质素FJH所需的材料和能源投入显著低于超高温碳化和催化石墨化技术,导致环境影响和生产成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