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fast Sintering of Dense Li7La3Zr2O12 Membranes for Li Metal All-Solid-State Batteries

用于锂金属全固态电池的致密Li7La3Zr2O12隔膜的超快烧结

Faruk Okur, Huanyu Zhang, Julian F. Baumgärtner, Jaka Sivavec, Matthias Klimpel, Gregor Paul Wasser, Romain Dubey, Lars P.H. Jeurgens, Dmitry Chernyshov, Wouter van Beek, Kostiantyn V. Kravchyk,* and Maksym V. Kovalenko*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化学与应用生物科学系无机化学实验室,瑞士
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Empa),瑞士
DOI: 10.1002/advs.202412370

PDF原文

期刊: Advanced Science
年份: 2024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1. 制备LLZO浆料并将其流延在玻璃基板上
  2. 干燥并剥离获得的薄膜
  3. 切割薄膜后进行脱脂处理
  4. 使用超快烧结技术在不同温度(1100-1300°C)和时间(15-105秒)条件下烧结
  5. 通过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SXRD)分析烧结过程中的结构演变
  6. 使用热重分析-质谱联用(TGA-MS)研究化学变化
  7.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合氩离子溅射深度剖析研究表面化学
  8. 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恒电流循环测试评估电化学性能
  9. 在对称电池和全电池配置中测试LLZO膜的性能

主要结论

图1: UFS制备的LLZO膜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图1: UFS制备的LLZO膜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图1: (A)LLZO膜UFS的典型温度曲线;(B)超快烧结LLZO膜的SXRD图谱;(C)三点弯曲测试测量的力-位移曲线;(D-F)超快烧结LLZO膜的SEM图像

分析结果: 研究确定了最佳烧结条件为1200°C下45秒,此条件下获得的LLZO膜具有高密度(5.08 g/cm³,达到理论值的99%)和相纯的立方LLZO结构。三点弯曲测试表明这些膜具有机械鲁棒性,断裂力为307 mN,对应于193.5 μm位移下的弯曲强度为139 MPa。

图2: 烧结过程中的化学与结构演变

图2: 烧结过程中的化学与结构演变
图2: (A)脱脂LLZO膜在超快热处理过程中的SXRD图谱;(B)不同热处理阶段的SXRD图谱;(C)晶格常数和相含量变化;(D)TGA-DSC-MS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 通过原位SXRD和TGA-MS分析,揭示了LLZO膜烧结过程中发生的多重化学过程。研究发现,在350-500°C温度范围内,La2(OH)2(CO3)2分解为La2O2CO3、水和CO2。在约650°C时,La2O2CO3进一步分解为La2O3和CO2。在750°C左右,Li2CO3熔融分解为Li2O和CO2气体。

图3: LLZO膜表面化学组成的深度剖析

图3: LLZO膜表面化学组成的深度剖析
图3: (A)基于XPS数据的原子比计算;(B)O 1s各组分的面积分数随溅射深度的变化

分析结果: XPS深度剖析显示,LLZO膜表面主要由Li2O和吸附碳组成,深度约6 nm以下才主要是LLZO结构。表面Li2O的存在归因于超快烧结过程中Li2O与LZO的不完全固相反应。经过900°C后热处理后,表面Li2O含量显著减少,表明后热处理促进了Li2O与LZO反应形成LLZO。

图4: Li/LLZO/Li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图4: Li/LLZO/Li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图4: (A)不同电流密度下的电压曲线(CCD测量);(B)1 mA/cm²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

分析结果: 对称电池测试表明,LLZO膜具有高达12.5 mA/cm²的临界电流密度。在1 mA/cm²电流密度和1 mAh/cm²面积容量限制下,LLZO膜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可稳定循环超过250小时,电压极化仅为约5 mV。EIS测量显示,基于后热处理LLZO膜的对称电池具有较低的界面电阻(45.3 Ω·cm²)。

图5: Li/LLZO/Pyr-IHF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图5: Li/LLZO/Pyr-IHF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图5: (A)充放电电压曲线;(B)不同循环次数后的阻抗谱;(C)容量保持率;(D)各组件电阻随循环次数的变化

分析结果: 使用 pyrochlore型铁羟基氟化物(Pyr-IHF)阴极的全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全电池经过300次循环后仍保持80%的容量保持率,总循环次数可达1000次。阻抗分析表明,LLZO体相和界面电阻在循环过程中保持稳定,而Pyr-IHF相关电阻随循环增加,可能是导致容量衰减的原因。全电池的性能与不含LLZO膜的液态电池相当,表明开发的LLZO膜在混合全电池配置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