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uced Graphene Oxide Films with Ultrahigh Conductivity as Li-Ion Battery Current Collectors

具有超高电导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作为锂离子电池集流体

第一作者: Yanan Chen, Kun Fu

通讯作者: Liangbing Hu

所属机构: 马里兰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DOI: 10.1021/acs.nano-lett.6b00743

PDF原文

期刊: Nano Letters

发表年份: 2016

论文亮点

  1. 首次报道了电导率高达3112 S/cm的RGO薄膜,创下了当时RGO材料的最高电导率记录
  2. 开发了一种电流诱导的高温(2750K)快速退火工艺,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实现了RGO薄膜的高效还原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1. 通过改进的Hummer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分散液,通过过滤获得自支撑GO薄膜
  2. 在氩气环境中773K下对GO薄膜进行预退火处理,得到预还原的RGO薄膜
  3. 使用电流诱导退火(焦耳加热)方法在真空环境中对预还原RGO薄膜进行高温(2750K)处理,时间不超过1分钟
  4. 使用拉曼光谱、SEM、XRD、XPS等手段对薄膜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
  5.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高温下RGO层间交联机制
  6. 将高电导率RGO薄膜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集流体,评估其电化学性能

主要结论

通过焦耳加热法成功制备了电导率高达3112 S/cm的RGO薄膜,比传统方法制备的RGO薄膜电导率提高了76倍

高温退火有效去除了RGO中的缺陷,提高了纳米片的结晶度,并使其堆叠更加致密,从而显著提高了电导率

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高温下缺陷促进了相邻RGO层之间的交联,形成了三维交联碳纳米结构,这是电导率大幅提高的关键机制

图1: 焦耳加热处理对RGO薄膜的影响

图1 焦耳加热处理对RGO薄膜的影响
图1 (a)焦耳加热示意图 (b,c)拉曼光谱对比 (d,e)截面SEM图像

分析结果:

图2: 焦耳加热实验设置与温度测量

图2 焦耳加热实验设置与温度测量
图2 (a)实验装置 (b)电流密度与电场关系 (c)光谱辐射测量 (d)温度与电功率关系 (e)加热过程图像序列

分析结果:

图3: RGO薄膜电导率与结构表征

图3 RGO薄膜电导率与结构表征
图3 (a)电导率对比 (b)电阻与温度关系 (c)不同还原方法的D/G比值 (d)文献报道的电导率对比

分析结果:

图4: RGO薄膜形貌与结构分析

图4 RGO薄膜形貌与结构分析
图4 (a,b)表面形貌 (c)XRD图谱 (d)XPS扫描 (e)实物照片 (f)柔性展示

分析结果:

图5: 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层间交联机制

图5 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层间交联机制
图5 分子动力学模拟 (a,b)1420K时无层间桥键 (c,d)2500K时形成共价层间桥键

分析结果:

图6: RGO作为锂离子电池集流体的性能评估

图6 RGO作为锂离子电池集流体的性能评估
图6 (a)电池电极结构示意图 (b)面电阻与选项卡数量的关系 (c)SEM显示良好接触 (d)接触角测试 (e)充放电曲线 (f)循环性能

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