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理学院
图1. SOFC工作原理示意图
本研究采用系统文献综述方法,全面分析电流辅助烧结技术(特别是FS和UHS)在SOFC制造中的应用:
图2. 不同场辅助和电流辅助烧结工艺示意图
分析结果:该图展示了在不同电场(100V/cm和300V/cm)下电流限制闪烧8YSZ样品的离子电导率Arrhenius图。结果表明,在300V/cm电场和565°C炉温下闪烧的样品在850°C时电导率达到0.056S/cm,表明FS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离子电导率。
分析结果:SEM图像显示不同电场强度下GDC样品的微观结构变化。随着外部电场强度的增加,GDC的晶粒尺寸减小,直到接近原料的初始晶粒尺寸。细晶GDC可以增强其作为SOFC电解质的机械性能。
图5. DC烧结装置示意图
图6. SCFS工艺参数时间依赖性
分析结果:左图展示了DC烧结装置的示意图,该装置通过限制电流密度来调节烧结速率。右图显示了多步电流限制闪烧技术(SCFS)过程中LSGM样品不同限制电流密度和施加电场以及功率耗散的时间依赖性。SCFS表现出优异的可控性,有望用于大规模SOFC制造。
图7. DC辅助烧结装置示意图
图8. DC辅助烧结与传统烧结晶粒尺寸比较
分析结果:左图展示了DC辅助烧结装置,电流从电解质的中心部分辐射到边缘。右图比较了DC辅助烧结和传统烧结的晶粒尺寸,DC-AST样品的晶粒尺寸仅为440nm,远小于传统烧结样品,表明DC辅助烧结能够有效抑制晶粒生长。
分析结果:该图展示了传统烧结和闪烧多层材料截面的显微图像。与传统烧结相比,闪烧的多层材料在阳极和电解质层之间形成了牢固无缝的结合,没有分层迹象,表明FS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多层共烧结过程中的内部应力问题。
分析结果:该图展示了通过FS制备的LST-Ni/YSZ梯度阳极支撑SOFC的SEM图像。电解质层、阳极功能层、阴极功能层和四个阳极支撑层(ASL-A、B、C、D)牢固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传统烧结方法中常见的变形和分层问题。
分析结果:该图展示了在1200°C下使用310V/cm、1kHz、1A交流电场FS5分钟后平面三层单电池截面的SEM图像。阳极和阴极均呈现多孔结构,电解质相对致密,一些孔隙集中在表面。FS使单电池的总电阻比传统烧结降低了63%。
分析结果:该图展示了不同样品的FS实验设置:GDC、GDC-LSCF-17、GDC-LSCF-10和GDC-LSCF-5。只有GDC-LSCF-17样品中的LSCF与电源电连接,而其他样品中的LSCF与电源断开。这种设置用于研究LSCF涂层长度沿电流方向的影响。
分析结果:该图展示了通过UHS技术在大约10秒内烧结的各种陶瓷样品。UHS方法无需压力即可有效减少副反应的发生,能够同时共烧结多种材料,并烧结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陶瓷结构。
分析结果:该图展示了(a)UHS装置和(b)热绝缘UHS(TI-UHS)装置的示意图。TI-UHS方法使用纤维板绝缘来限制UHS烧结过程中碳毡的热量散失,成功在60秒内生产出99%致密且细晶的3YSZ,能耗比UHS方法降低40%。
分析结果:该图展示了通过UHS多步工艺获得的电极和电解质多层材料。烧结的电解质表现出高密度,未检测到表面裂缝。电极和电解质界面之间结合牢固,无分层迹象,表明UHS在共烧结SOFC多层材料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分析结果:该图展示了通过超快方法烧结的镍基高温合金和YSZ(体积比1:4)金属陶瓷的SEM和EDS图谱。UHS应用于由镍基高温合金和YSZ组成的金属陶瓷系统,实现了高密度和均匀的微观结构,同时由于烧结时间缩短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Ni金属的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