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2024
使用镍乙酰丙酮(Ni(acac)₂)、铁乙酰丙酮(Fe(acac)₂)、Vulcan XC-72碳黑等作为前驱体和碳基底。
1. 通过振动球磨(4200 rpm,120秒/循环,10个循环)混合金属前驱体和碳基底
2. 使用焦耳加热装置在氢气/氩气气氛中还原前驱体,温度范围220-420°C
3. 形成碳负载的Ni100-xFex纳米颗粒(标记为Ni100-xFex/C-T)
采用TEM、HRTEM、XRD、XPS、EDX等手段对样品形貌、结构和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使用标准三电极系统在1.0 M KOH电解液中评估OER性能,包括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稳定性测试
图1: (A) Ni100-xFex/C-T纳米颗粒合成示意图; (B) 不同温度下Ni/C-T纳米颗粒的XRD图谱; (C) Ni/C-370°C的TEM图像; (D) 粒径分布直方图; (E) HAADF-STEM图像及局部放大; (F) hcp/fcc相原子堆叠示意图
通过耦合球磨和焦耳加热策略成功合成了碳负载的Ni纳米颗粒。XRD分析表明,在370°C时,Ni/C纳米颗粒中hcp相比例最高(54.50%),这归因于焦耳加热的快速升温和还原气氛改变了晶体生长动力学。TEM显示Ni纳米颗粒平均尺寸为5.33 nm,均匀分布在碳基底上。HAADF-STEM图像清晰显示了fcc和hcp相域及其边界,证实了混合相结构的存在。
图2: (A,B) Ni/C-T和商业IrO₂催化剂的OER极化曲线; (C) 过电位和质量活性对比; (D) 双电层电容; (E) 奈奎斯特图; (F) 塔菲尔曲线
Ni/C-370°C样品表现出最佳的OER活性,过电位为302 mV(10 mA cm⁻²),质量活性为80.3 mA mg⁻¹,优于其他温度下合成的样品和商业IrO₂催化剂。双电层电容(Cdl)计算表明Ni/C-370°C具有最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5.14 mF cm⁻²)。EIS显示Ni/C-370°C具有最小的电荷转移电阻(4.01 Ω),表明其具有最快的反应动力学。塔菲尔斜率(34.2 mV dec⁻¹)也最低,进一步证实其优异的OER催化性能。
图3: (A-F) 不同Ni/Fe比例下Ni100-xFex/C合金的TEM图像和粒径分布直方图
所有Ni100-xFex/C样品均显示出均匀分布在碳基底上的合金颗粒,平均尺寸在4-8 nm之间。不同Ni/Fe比例的合金颗粒形貌非常相似,表明Fe元素比例的变化对最终产物的形貌影响 negligible。HRTEM和EDX元素 mapping证实了Ni和Fe元素的均匀分布,形成了均匀的合金结构。
图4: (A) Ni 2p XPS光谱; (B) Fe 2p XPS光谱
XPS分析表明,Ni72Fe28/C和Ni43Fe57/C样品中Ni 2p电子的结合能高于单组分Ni/C-370°C,表明Fe掺杂调节了Ni的电子结构。Fe 2p光谱显示Fe主要以Fe³⁺形式存在。Ni²⁺与Fe³⁺之间的电荷转移产生了更高价态的Ni³⁺δ物种,这有助于增强OH⁻吸附,从而改善OER性能。O 1s XPS光谱中晶格氧结合能的位移也表明合金表面金属氧化态更高。
图5: (A,B) Ni100-xFex/C的OER极化曲线; (C) 过电位和质量活性对比; (D) 双电层电容; (E) 奈奎斯特图; (F) 塔菲尔曲线
Ni72Fe28/C表现出最佳的OER性能,过电位仅为276 mV(10 mA cm⁻²),质量活性高达863.2 A g⁻¹(1.53 V vs RHE)。这归因于Ni和Fe之间的最佳电子相互作用,促进了Ni²⁺向Ni³⁺δ的转化,后者是OER的关键活性物种。双电层电容(6.42 mF cm⁻²)表明其具有较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EIS显示Ni72Fe28/C具有最小的电荷转移电阻(2.26 Ω),塔菲尔斜率(30.2 mV dec⁻¹)也最低,表明其具有优异的反应动力学。
图6: (A) 碱性水电解示意图; (B) 极化曲线; (C) 奈奎斯特图; (D) 稳定性测试
在模拟工业条件(30wt% KOH,60°C)下,使用Ni72Fe28/C作为阳极催化剂和商业Pt/C作为阴极催化剂组装的电解槽仅需1.39 V电压即可达到100 mA cm⁻²电流密度,性能优于Ni/C-370°C和商业IrO₂催化剂。EIS显示Ni72Fe28/C具有最小的电荷转移电阻(0.16 Ω cm²)。在100 mA cm⁻²电流密度下进行120小时稳定性测试,电压仅以69.2 μV h⁻¹的速率增加,表现出优异的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