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elemental Nanoparticles as Catalysts for a Li-O2 Battery

多元素纳米粒子作为锂-氧电池催化剂

第一作者: Woo-Bin Jung

通讯作者: Hee-Tae Jung, Mihye Wu

所属大学: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

DOI: 10.1021/acsnano.0c06528

PDF原文

期刊名称: ACS Nano

发表年份: 2021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合成和表征多元素催化剂:

主要结论

图1: 热冲击法合成四元素纳米粒子

Figure 1
图1: (a) 热冲击法示意图;(b) 焦耳加热过程中CNF的亮光图像;(c) 加热前后CNF的SEM图像;(d) CNF上均匀分布的四元素纳米粒子(粒径约13nm)。

分析结果:焦耳加热方法能在超短时间(200毫秒)内实现多元素纳米粒子的均匀合成,纳米粒子粒径分布窄(12.9±1.9nm),且无显著团聚。这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快速制备高质量多元素催化剂。

图2: 四元素纳米粒子的表征

Figure 2
图2: (a) 单元素、二元、三元和四元纳米粒子的TEM-EDS mapping;(b) Pt-Pd-Au-Ru四元纳米粒子的TEM-EDS mapping;(c) 各金属元素的映射;(d) EDS光谱;(e) 纳米粒子组成。

分析结果:EDS mapping显示四元素纳米粒子中Pt、Pd、Au、Ru均匀混合,无元素分离。组成分析表明纳米粒子中Pt、Pd、Au、Ru的比例分别为10.5%、22.5%、27.6%和39.4%,证实了焦耳加热能实现原子级混合。

图3: 锂-氧电池性能

Figure 3
图3: (a) Li-O2单电池装置和配置;(b-g) 不同催化剂的充放电曲线;(h) 贵金属数量与能量效率的关系;(i) CNF和CNF/Pt-Pd-Au-Ru电极的全放电曲线。

分析结果:四元素催化剂(CNF/Pt-Pd-Au-Ru)表现出最低的OER过电位(约3.2V)和最高能量效率(84%)。全放电测试显示其放电容量达9130 mAh/g,是原始CNF电极的3倍,表明多元素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

图4: 放电产物的形貌差异

Figure 4
图4: (a) 不同电极放电后的SEM图像;(b) 高电流密度下放电产物的SEM图像;(c) CNF/Pt-Pd-Au-Ru电极放电后的XRD图谱;(d) CNF/Pt-Pd-Au-Ru电极在原始、放电和充电后的SEM图像。

分析结果:四元素催化剂电极的放电产物呈薄膜状均匀分布,而原始CNF电极的产物为大型团聚体。这种形貌差异源于四元素催化剂更强的O2吸附能力,促进了Li2O2的表面成核,从而改善了分解动力学和循环稳定性。

图5: O2吸附分析

Figure 5
图5: (a) Pt-Pd-Au-Ru配置;(b) O2在单金属和四元纳米粒子上的吸附构型;(c) 放电过程中O2压力下降;(d) 充电过程中气体演化。

分析结果:理论计算显示四元素催化剂的平均O2吸附能(2.82eV)高于单金属催化剂(2.17eV)。DEMS分析证实CNF/Pt-Pd-Au-Ru阴极在放电过程中消耗更多O2(2.95μmol),且充电时副产物(CO2和H2)生成最小,表明其具有优异的催化可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