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bothermal Shock Synthesis of High Entropy Oxide Catalysts: Dynamic Structural and Chemical Reconstruction Boosting th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toward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高熵氧化物催化剂的碳热冲击合成:动态结构和化学重构提升氧析出反应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第一作者: Ali Abdelhafiz (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与工程系)

通讯作者: Ju Li (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其他作者: Baoming Wang (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Avetik R. Harutyunyan (本田研究所美国公司)

DOI: 10.1002/aenm.202200742

PDF原文

期刊名称: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发表年份: 2022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碳热冲击(CTS)合成方法在碳纤维纸上原位合成高熵氧化物(HEO)催化剂。详细步骤包括:


主要结论


图1: 合成示意图和SEM形貌分析

Figure 1

内容: 图1a显示快速焦耳加热和冷却过程的示意图,包括金属盐液化、碳溶解和HEO纳米颗粒形成。图1b-e显示SEM图像,展示HEO纳米颗粒在碳纤维上的均匀涂层,颗粒尺寸为20-80 nm。

分析结果: SEM图像证实HEO纳米颗粒成功合成并紧密附着在碳纤维上, trenches的形成表明强亲密相互作用,这有助于增强稳定性。XRD分析显示尖晶石结构,无相分离。


图2: XRD和STEM/EDX表征

Figure 2

内容: 图2a显示FeNiCo、FeNiCoCr和FeNiCoCrMnV HEO催化剂的XRD谱,所有样品保持尖晶石结构。图2b-c显示STEM图像和EDX元素映射,证实元素均匀分布。

分析结果: XRD谱表明添加Cr、Mn或V不会改变尖晶石结构,但Cr添加导致轻微峰位移。EDX映射显示所有元素随机分布,证实高熵相形成。Mn信号较弱,可能由于高温蒸发。


图3: OER活性和ECSA/EIS分析

Figure 3

内容: 图3a-d显示LSV曲线,比较不同HEO催化剂的OER活性。图3e显示ECSA deduced from double-layer capacitance。图3f显示EIS Nyquist图。图3g-i显示OER后的STEM图像,显示小纳米颗粒和单原子催化剂。

分析结果: LSV显示FeNiCoCrV具有最低过电位(220 mV)。ECSA和EIS数据与活性趋势一致,FeNiCoCrV具有最大ECSA和最低阻抗。STEM显示OER后形貌变化,形成超细颗粒和单原子催化剂,增加了活性位点。


图4: 稳定性测试(计时电位法)

Figure 4

内容: 图4a显示FeNiCoCrV样品的CP测试 at 10, 50, and 200 mA/cm²。图4b显示LSV before and after CP。图4c显示FeNiCoCrMnV的CP。图4d显示IrO2的CP,显示快速失活。

分析结果: HEO催化剂在高压下稳定,甚至显示活性增强(过电位降低),而IrO2在短时间内失活。这表明HEO具有卓越的稳定性,归因于强碳化物键和动态重构。


图5: XPS分析氧化态

Figure 5

内容: 图5a-b显示Co 2p3/2和Ni 2p3/2的XPS谱,比较FeNiCoCr和FeNiCoMnV。图5c显示Co氧化态百分比与过电位的相关性。图5d显示XRD谱,显示OER后氧氢氧化物相的形成。

分析结果: XPS显示Cr添加促进高氧化态(Co4+和Ni3+),这与高活性相关。XRD证实OER后形成氧氢氧化物相,这可能是活性增强的原因。


图6: 重构机制和元素分布

Figure 6

内容: 图6a显示XRD谱,显示碳化物和氧氢氧化物相的出现。图6b显示EDX映射,显示元素分布 after ADT。图6c-d显示XPS谱 of Co 2p3/2 and O 1s before and after ADT。图6e显示卡通图,解释结构演化。

分析结果: 动态重构导致碳化物和氧氢氧化物相形成,增强电子导电性和稳定性。EDX和XPS显示 less stable elements (Cr, Mn, V) 溶解,而Fe、Ni、Co保留,活性 initially 增强但最终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