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l Bi-Based Hybrid Anode Material for Ultrafast Charging of Sodium-Ion Batteries at Extremely Low Temperatures

用于极低温钠离子电池超快充电的理想铋基混合阳极材料

第一作者: Jie Bai (白杰)

通讯作者: Chun Cheng Yang (杨春成) - ccyang@jlu.edu.cn, Qing Jiang (蒋青) - jiangq@jlu.edu.cn

所属大学: 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DOI: 10.1007/s40820-024-01560-9

PDF原文

期刊名称: Nano-Micro Letters

发表年份: 2025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材料制备

通过改进的两步溶剂热法合成Bi-MOFs前驱体:

材料表征

使用多种技术对材料进行表征:

电化学测试

组装CR2025型纽扣电池进行测试:


主要结论


图1: 合成路线和结构形貌

图1 合成示意图和结构形貌

图1: (a) Bi/CNRs-15合成路线示意图; (b) Bi/CNRs-15的SEM图像; (c) TEM图像; (d) HRTEM图像; (e) XRD图谱; (f) 拉曼光谱; (g) EPR谱

分析结果

通过高温冲击法成功合成了Bi/CNRs-15复合材料,其中Bi纳米颗粒均匀嵌入碳纳米棒中。TEM显示平均粒径为26.5 nm的Bi纳米颗粒均匀分布,XRD证实了高结晶度的菱面体Bi相。拉曼光谱显示丰富的缺陷结构,EPR谱证实了碳空位的存在,这些有利于钠离子的吸附和扩散。


图2: 超低温下半电池性能

图2 半电池性能

图2: (a) Bi/CNRs-15在不同温度下1 A g⁻¹的循环性能; (b) -40°C下的倍率性能; (c) -40°C下不同倍率的充放电曲线; (d) -40°C下1 A g⁻¹的长循环性能; (e) -60°C下的倍率性能; (f) 与报道的低温度SIB阳极倍率性能比较; (g) -60°C下1 A g⁻¹的循环性能

分析结果

Bi/CNRs-15电极在极低温下表现出卓越的电化学性能。在-40°C下,在5 A g⁻¹的高倍率下仍保持261.4 mAh g⁻¹的容量,在1 A g⁻¹下经过24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67.3%。即使在-60°C的极低温度下,在2 A g⁻¹下仍能提供237.9 mAh g⁻¹的高容量,优于所有已报道的SIB阳极材料。


图3: 超低温下全电池性能

图3 全电池性能

图3: (a) Bi/CNRs-15阳极和NVP阴极全电池示意图; (b) -40°C下的倍率性能; (c) -40°C下1 A g⁻¹的长循环性能; (d) -40°C下全电池点亮LED; (e) 软包电池在-40°C下1 A g⁻¹的循环性能; (f) -40°C下的Ragone图; (g) -60°C下的倍率性能

分析结果

Bi/CNRs-15//NVP全电池在-40°C下表现出优异的快速充电能力,在0.1 A g⁻¹下具有382.9 mAh g⁻¹的高容量。即使电流密度从0.1增加到2 A g⁻¹(增加20倍),仍能保持58.9%的容量。全电池在-40°C下具有181.9 Wh kg⁻¹的高能量密度和45.5 W kg⁻¹的功率密度,展示了在极低温环境下的实际应用潜力。


图4: 不同温度下的电化学动力学分析

图4 电化学动力学分析

图4: (a) Bi/CNRs-15和纯Bi电极在-40°C下的GITT电压曲线; (b) 放电和(c) 充电过程中Na⁺扩散系数; (d) 新鲜电极在25和-40°C下的EIS图; (e) Rct和Rel比较; (f) Bi/CNRs-15和(g) 纯Bi从-40到0°C的温度依赖性EIS研究; (h) 不同温度下Rct比较; (i) Arrhenius曲线和计算得到的Ea

分析结果

GITT测试表明,Bi/CNRs-15在-40°C下的Na⁺扩散系数范围为1.4×10⁻⁸到7.4×10⁻¹³ cm² s⁻¹,高于纯Bi。EIS分析显示Bi/CNRs-15的电荷转移电阻(Rct)远低于纯Bi,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Bi/CNRs-15的电荷转移活化能(48.2 kJ mol⁻¹)低于纯Bi(50.4 kJ mol⁻¹),表明纳米结构和分级多孔结构更有利于降低电荷转移势垒。


图5: -40°C下Bi/CNRs-15和纯Bi电极的表面组成分析

图5 表面组成分析

图5: (a) Bi/CNRs-15电极循环5次后的HRTEM图像; (b) C 1s和(c) F 1s的深度剖析XPS谱; (d) 纯Bi电极循环5次后的HRTEM图像; (e) C 1s和(f) F 1s的深度剖析XPS谱; (g) C 1s和(h) F 1s谱计算的SEI组分比例

分析结果

HRTEM显示Bi/CNRs-15电极的SEI层更薄(8-20 nm)且均匀,而纯Bi电极的SEI层更厚(10-42 nm)且不均匀。XPS深度剖析表明,Bi/CNRs-15电极的SEI层中含有更多的无机物种(如NaF和Na₂CO₃),这些无机物种有助于形成坚固的SEI层,提高结构稳定性和倍率动力学。随着刻蚀深度增加,NaF比例显著上升,表明内层SEI主要由无机物种组成。


图6: 高倍率激活

图6 高倍率激活

图6: (a) 高倍率激活后的容量比较; (b) 高质量负载下的倍率性能; (c) 5 A g⁻¹循环5次后的SEM图像; (d) 0.1 A g⁻¹循环5次后的SEM图像; (e) 5 A g⁻¹循环5次后的N₂吸附/脱附等温线; (f) 0.1 A g⁻¹循环5次后的N₂吸附/脱附等温线; (g) 5 A g⁻¹循环5次后的HRTEM图像; (h) C 1s和(i) F 1s的深度剖析XPS谱

分析结果

高倍率激活后,Bi/CNRs-15电极表现出容量增加和稳定的容量保持。SEM显示高倍率循环后电极演变为更小的珊瑚状多孔纳米结构。氮气吸附-脱附测试表明,5 A g⁻¹循环5次后比表面积从6.8 m² g⁻¹显著增加到24.7 m² g⁻¹,创造了额外的活性位点。HRTEM和XPS显示高倍率激活后SEI层更薄(7-14 nm),且内层以致密的无机物种为主,有利于Na⁺传输和倍率性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