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face Welding via Thermal Pulse Sintering to Enable 4.6 V Solid-State Batteries

基于热脉冲烧结的界面焊接实现4.6V固态电池

第一作者: Xiangming Yao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通讯作者: Luyi Yang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Xueliang Sun (西安大略大学)

DOI: 10.1002/aenm.202303422

PDF原文

期刊名称: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发表年份: 2023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热脉冲烧结(TPS)方法,一种改进的超快高温烧结技术,具体步骤如下:


主要结论


图1: LATP的离子电导率和致密化

Figure 1

内容: 图1a显示了不同烧结方法下LATPpellet的离子电导率,TPS处理后的离子电导率最高(8.20×10⁻⁴ S cm⁻¹)。图1b展示了相对密度,TPS达到98.1%。图1c的SEM图像显示了TPS过程中LATP纳米线的形成和 void-filling 过程。

分析结果: TPS通过快速热脉冲诱导LATP沿(113)晶面优先生长,形成纳米线,填充颗粒间空隙,从而提高了密度和离子电导率。这避免了传统烧结中的相扩散问题。


图2: GCM层的表征和离子电导率

Figure 2

内容: 图2a-d显示了GCM和GCMP层的 top-view 和 cross-section SEM图像,GCMP层更光滑和致密。图2e的Raman光谱显示GCMP的 graphitization 程度更高。图2f-g比较了离子电导率和活化能。

分析结果: 热脉冲处理使GCM层 graphitization,提高了离子电导率(GCMP层为2.6×10⁻⁴ S cm⁻¹),并降低了锂离子传输屏障。In situ Raman证实了GCMP中锂离子的可逆插入/脱出。


图3: 阴极界面焊接和3D重建

Figure 3

内容: 图3a-d显示了LFP和LCO阴极/SSE界面的 cross-section SEM图像,TPS处理后界面接触改善。图3e通过3D FIB重建显示了阴极的致密性,TPS将空隙减少到1.8%。

分析结果: TPS方法通过局部热场加速了LATP和阴极活性材料的焊接,形成了连续的锂离子和电子传导网络,避免了过度烧结导致的相扩散。


图4: 界面副反应和元素映射

Figure 4

内容: 图4a和d显示了LFP和LCO阴极的XRD模式,TPS处理后无副产物相。图4b-c和e-f的TEM和元素映射显示了FS处理后的Fe或Co扩散,而TPS保持了清晰界面。

分析结果: TPS的短暂加热时间抑制了界面副反应,如Fe或Co扩散到LATP中,而FS处理导致严重的相变和性能衰减。Cryo-TEM证实了界面晶体结构的稳定性。


图5: 电化学性能

Figure 5

内容: 图5a显示了对称电池的过电位,GCMP涂层降低了过电位。图5b展示了循环后的SEM,GCMP防止了锂枝晶。图5c显示了 rate capability。图5d-e展示了LFP和LCO全电池的循环性能。图5f为LCO电池的电压曲线。图5g比较了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图5h显示了 pouch cell 的循环。

分析结果: GCMP层显著改善了界面稳定性,使LCO电池在4.6V下稳定循环,容量 retention 高。TPS方法实现了高性能固态电池,展示了 practical 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