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热冲击(CTS)合成技术:
图1. a) 焦耳加热装置内部主体结构示意图及CTS过程中的图片。b) CTS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c) CTS实现固态反应向液相辅助反应机制转变的说明。d) 氧空位和位错示意图。e) 原始Nb₁₄W₃O₄₄和f) 含缺陷Nb₁₄W₃O₄₄的态密度(DOS)。g) 原始Nb₁₄W₃O₄₄和h) 含缺陷Nb₁₄W₃O₄₄的锂离子扩散能垒(插图:Li⁺垂直于c轴扩散行为的图片,被认为是材料中最可能的扩散路径)。i) 锂离子嵌入后,含位错(上图)和不含位错(下图)的球形电极的应力和体积变化(ΔV)图。等应力线密度越高表示径向和切向应力越高。
分析结果: 图1详细展示了CTS方法的装置、温度历程以及其诱导的非平衡反应机制。理论计算表明,CTS过程产生的氧空位可以降低材料的带隙,提升电子电导率(比较e和f),并显著降低Li⁺扩散能垒(比较g和h),从0.50 eV降至0.31 eV。位错的存在则有助于将Li⁺嵌入引起的表面拉伸应力转换为压应力(i),从而有效改善循环过程中的结构完整性,抑制电极开裂。
图2. a) 在不同温度下冲击并在相同温度(≈1200°C)下煅烧30秒后产物的XRD图谱。b) Nb₁₄W₃O₄₄的精修XRD图谱。c) Nb₁₄W₃O₄₄的SEM图像。d) Nb₁₄W₃O₄₄和传统固相法合成的T-Nb₁₄W₃O₄₄的O 1s XPS光谱。e) Nb₁₄W₃O₄₄的HR-TEM图像和f) 相应的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FFT)图像(插图为Nb₁₄W₃O₄₄的SAED图谱,黄圈代表W或Nb原子)。g) Nb₁₄W₃O₄₄在0.1 A g⁻¹下的循环性能。h) 0.1 A g⁻¹下的首次放电/充电曲线和i) 其实时拉曼等高线图。
分析结果: 图2a表明,只有当冲击温度超过Nb₂O₅熔点(≈1600°C)时,才能成功合成纯相的Nb₁₄W₃O₄₄。精修XRD(b)和HR-TEM(e, f)证实了材料的高结晶度和四方I-4结构,并在IFFT图像中观察到大量位错。XPS分析(d)显示CTS合成的Nb₁₄W₃O₄₄具有更高的氧空位浓度。电化学测试表明,该材料具有高的初始放电容量(290.6 mAh g⁻¹ at 0.1 A g⁻¹)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90.0%)。原位拉曼(i)显示M-O、M-O-M和MO₆键的峰位和强度变化相对可逆,表明Nb₁₄W₃O₄₄负极在(脱)锂过程中经历了可逆的相变和Nb⁵⁺/Nb⁴⁺/Nb³⁺、W⁶⁺/W⁵⁺/W⁴⁺电化学转化,证明了其结构稳定性。
图3. a) TiNb₂O₇的精修XRD图谱。b) TiNb₂O₇的HR-TEM和c) 相应的IFFT图像。d) TiNb₂O₇的O 1s XPS光谱。e) TiNb₂O₇的SAED图谱。f) TiNb₂O₇沿b轴的结构示意图。g) TiNb₂O₇在0.1 A g⁻¹下的循环性能。h) 0.1 A g⁻¹下的首次放电/充电曲线和i) 其实时拉曼等高线图(M代表统计分布的金属原子)。
分析结果: CTS方法同样成功合成了Wadsley-Roth相的TiNb₂O₇。XRD精修(a)、TEM(b, c, e)和XPS(d)证实了其良好的结晶性、氧空位和位错的存在。结构示意图(f)显示其具有3x3大小的块体,每个块体中有四个空腔。电化学性能(g, h)显示,TiNb₂O₇在0.1 A g⁻¹下具有335.3 mAh g⁻¹的高初始放电容量和87.3%的容量保持率(100次循环),在4 A g⁻¹(~20C)的高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次循环后仍具有85.1%的容量保持率。原位拉曼测量(i)显示典型峰位(270.1, 539.2, 650.4, 890.9, 990.0 cm⁻¹)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可逆移动,表明TiNb₂O₇的主体结构得到了很好的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