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fast Synthetic Strategies under Extreme Heating Conditions toward Single-Atom Catalysts
极端加热条件下的超快合成策略用于单原子催化剂
第一作者: Guanchao He
通讯作者: Huilong Fei* and Shuangyin Wang*
所属大学: 湖南大学
DOI: 10.1088/2631-7990/4/3/032003
PDF原文
期刊名称: Int. J. Extrem. Manuf.
发表年份: 20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总结了多种超快加热策略用于合成单原子催化剂,主要包括:
- 焦耳加热(Joule Heating):通过电流通过导电基底产生内部热量,利用焦耳定律(Q = I²Rt)快速加热至高温(可达2000 K),并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淬火。该方法通过反复开关高温冲击波,使纳米颗粒转变为稳定分散的单原子,适用于碳、CeO₂、C₃N₄等多种基底。
- 微波加热(Microwave Heating):利用微波场中极性材料的偶极旋转和带电粒子的涡流损耗产生热量,实现快速加热和自淬火。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因其丰富的官能团和适中导电性,是理想的微波吸收剂和基底。
- 其他方法:包括固相激光辐照、火焰辅助法和电弧放电法。激光辐照通过光热效应实现局部超快加热和淬火;火焰辅助法在碳纳米管阵列上制备氧配位单原子催化剂;电弧放电法可达到超高温(4000 °C),形成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超快加热速率(10⁵ K/s)、超高温瞬时过程和瞬时淬火,有效抑制原子扩散和聚集,同时促进金属原子与载体之间键的形成,实现单原子的稳定分散。
Figure 1: 超快热解合成SACs的主要方法概述
该图展示了用于合成单原子催化剂的主要超快热解方法,包括焦耳加热、微波加热、激光加热等。这些方法通过超快加热和瞬时淬火防止原子聚集,实现单原子分散。
Figure 2: 超快加热策略发展的时间线
该时间线概述了超快加热策略在合成单原子催化剂方面的发展历程,显示了自2017年以来各种方法的出现和进展,突出了该领域的快速演进。
Figure 3: 焦耳加热将纳米颗粒转变为单原子的过程
(a) 通过反复开关高温冲击波将纳米颗粒转变为单原子的示意图。(b) 脉冲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详细加热/淬火模式。(c) 十次脉冲冲击加热的温度曲线。(d) 一次热冲击后样品的HAADF-STEM图像。(e) 十次热冲击后样品的HAADF-STEM图像。(f) 一次和十次热冲击处理后Pt HT-SAs的EXAFS谱图。(g) Pt HT-SAs在973 K蒸汽处理前后的催化性能。(h) 使用焦耳加热规模化生产单原子的自动化流程示意图。结果表明,反复热冲击可以有效将纳米颗粒分解为稳定分散的单原子。
Figure 4: 不同方法制备的Pt₁/CeO₂ SACs的结构和催化性能
(a) 通过原子捕获(AT)和热冲击(TS)方法制备不同结构单原子Pt的路线示意图。(b) Pt₁/CeO₂_AT、Pt₁/CeO₂_TS和CeO₂_800的CO转化率。(c) Pt₁/CeO₂-TS和Pt₁/CeO₂_AT催化剂在还原和氧化处理后的T₁₀、T₅₀和T₉₀温度。TS方法制备的催化剂表现出增强的低温CO氧化活性和稳定性。
Figure 5: 焦耳加热制备Ni SACs的机制和性能
(a) 焦耳加热过程生产Ni SACs的机制示意图。(b) CαPhβNiγ和ZIF-8 Ni 900的N K-edge XAS光谱。(c) ZIF-8 Ni 900、C25Ph3.5和C250Ph3.5Ni的CO生产法拉第效率。焦耳加热减少了不利的未配位N物种,提高了CO₂还原反应的选择性。
Figure 6: 自支撑CoNG-JH电极的制备和性能
(a) 通过焦耳加热过程制备自支撑CoNG-JH的路线示意图。(b) CoNG-JH电极的优势特征。(c) CoNG-JH的HAADF-STEM图像,插图为单个Co原子。(d) 通过恒电流技术评估的CoNG-JH稳定性,插图为循环前后在0.5 M H₂SO₄中的LSV曲线。该电极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Figure 7: 微波加热合成Co-NG-MW及其表征
(a) 通过微波加热合成Co-NG-MW的路线示意图。(b) Co-NG-MW和Co-AGO的拉曼光谱。(c) Co-NG-MW和Co-AGO的XRD图谱。(d) Co-NG-MW和参考样品的Co K-edge EXAFS数据的傅里叶变换。(e) Ni-NG-MW和Cu-NG-MW以及块状金属的K-edge EXAFS谱图的傅里叶变换幅度。微波加热成功合成了多种金属的单原子催化剂。
Figure 8: 微波冲击和 prolonged heating 制备的Co-N-C催化剂对比
(a) 通过微波冲击和 prolonged heating 合成Co-N₄-C/LO和Co-N₂-C/HO的路线示意图。(b) Co-N₄-C/LO和Co-N₂-C/HO的高分辨率O 1s XPS光谱。(c) Co-N₄-C/LO和Co-N₂-C/HO的氧物种原子百分比。(d) Co-N₂-C/HO和Co-N₄-C/LO在0.7 V下双电子氧还原反应的H₂O₂电流和H₂O₂选择性比较。微波加热制备的催化剂具有低配位和丰富环氧官能团,显著提高了H₂O₂生产性能。
Figure 9: 微波处理实现氮空位诱导的配位重构
(a) 通过微波处理形成SA-NiNG-NV的示意图。(b) SA-NiNG和SA-NiNG-NV的拉曼光谱。(c) SA-NiNG和SA-NiNG-NV的高分辨率N 1s XPS光谱。(d) SA-NiNG-NV、SA-NiNG、Ni箔和NiPc的Ni K-edge XANES光谱,插图为峰A的放大视图。(e) SA-NiNG和SA-NiNG-NV在CO₂和Ar饱和的0.5 M KHCO₃中的LSV曲线,插图为低电位范围的LSV极化曲线。氮空位诱导的配位重构提高了CO₂还原反应的活性和稳定性。
Figure 10: 固相激光加热制备Pt SACs
(a) 通过固相激光加热方法制备Pt-LrEGO的合成路线示意图。(b) 使用COMSOL模拟的1064 nm激光在不同激光通量下处理EGO薄膜的温度。(c) Pt-LrEGO的HAADF-STEM图像,插图为代表性的HAADF强度分布。(d) 在不同激光通量下获得的Pt-LrEGO样品的计时电流响应。激光加热实现了Pt原子的均匀分散,且稳定性随激光功率增加而提高。
Figure 11: 火焰辅助和电弧放电法制备SACs
(a) CNT-O@M的合成路线示意图。(b) CNT-O@Pt、CNT@P和Pt/C的活性位点利用率,插图为它们的CV曲线。(c) 通过电弧放电策略合成Pt₁/MoC催化剂的示意图。(d) Pt₁/MoC的HAADF-STEM图像。火焰辅助法和电弧放电法成功制备了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单原子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