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ot-Derived Flash Graphene as Cement Additive

烟灰衍生闪蒸石墨烯作为水泥添加剂

Wala A. Algozeeb, James M. Tour*
Shamsad Ahmad*, Mohammed A. Al-Osta

DOI: 10.1021/acsanm.4c05322 |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 2024

PDF原文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1. 闪蒸石墨烯(FG)的制备:

2. FG表征: 采用拉曼光谱(Raman)、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制备的FG进行微观结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分析。

3. 水泥砂浆制备与测试:

4. 分子动力学(MD)模拟:

主要结论

FG合成过程与表征

Figure 1: Synthesis of MOS-FG

图1. MOS-FG的合成。(a) FJH过程示意图。(b) FJH过程中MOS样品的电阻率值。(c) FJH过程中通过碳源的电流,过程在毫秒级完成。(d) 不同预处理下FG反应的时间-温度图。

内容与分析: 该图详细展示了利用焦耳加热系统从机油烟灰(MOS)合成闪蒸石墨烯(FG)的过程。图a展示了FJH装置的原理:将MOS粉末压缩在铜电极之间,通过瞬间的高电流脉冲(图c显示电流可达500A)产生超高温(~3000K),从而将无定形碳转化为石墨烯。图b显示,通过预处理(低电压闪蒸)可以有效降低碳源的电阻率,这是成功进行后续高温闪蒸的关键。图d表明,预处理阶段的温度较低(<550°C),而主闪蒸阶段由于极高的电流导致了瞬间的超高温。整个过程快速、高效,且无需溶剂或催化剂,为低成本、绿色生产石墨烯提供了可行方案。

FG的拉曼与XRD表征

Figure 2: Characterization of MOS-FG

图2. MOS-FG的表征。(a) 闪蒸前后MOS和DP的拉曼光谱;(b) 闪蒸前后DP的XRD谱图;(c) MOS-FG的HR-TEM图像,显示FG的层状结构;(d) MOS-G, DP-FG, MOS和DP的XPS谱图。

内容与分析: 此图通过多种表征手段证明了FJH法成功生产出了高质量FG。图a的拉曼光谱是关键证据:闪蒸后的样品(MOS-FG和DP-FG)出现了明显的石墨烯特征峰——尖锐的G峰(~1580 cm⁻¹)和2D峰(~2700 cm⁻¹),且2D峰与G峰的强度比(I2D/IG)高达8-10,这表明生成的FG结晶度高、缺陷少。而闪蒸前的MOS和DP样品则没有这些特征峰,表明它们是无定形碳。图b的XRD显示闪蒸后出现了对应于石墨烯(002)晶面的宽化衍射峰(~27°),表明确实形成了涡轮层状结构的FG。图c的HR-TEM图像直接观察到了清晰的石墨烯层状结构,层间距约为4.5Å。这些结果共同证实了FJH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废弃碳源升级为有价值的纳米材料。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Figure 3: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ixtures

图3. 混合物的力学性能。(a) 7天和28天的抗压强度;(b) 28天的劈裂抗拉强度;(c) 28天的抗弯强度;(d) 28天的弹性模量。

内容与分析: 该图展示了FG对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是本研究最重要的实验发现之一。从图a可以看出,添加0.1% FG的砂浆(M2-FG)在28天时的抗压强度比基准组(M1-ref)显著提高了38%。图b和图c显示,其28天的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也均提高了27%。图d表明,FG的加入使砂浆的弹性模量提升了34%。这些性能的提升主要归因于FG在水泥基体中的多种作用:纳米填充效应(细化孔隙)、成核效应(促进水化)、桥接效应(阻止微裂纹扩展)等。值得注意的是,性能提升在28天时比7天更显著,说明FG对水泥长期水化和微观结构发展有持续的积极影响。此结果证明了极少量的FG即可大幅提升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耐久性与收缩性能

Figure 4: Durabi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hrinkage

图4. 砂浆混合物的耐久性特征和收缩。(a) 吸水率;(b) 随时间变化的收缩测量。

内容与分析: 此图评估了FG对砂浆耐久性相关性能的影响。图a的吸水率测试表明,FG增强砂浆(M2-FG)的吸水率(8%)略高于基准组(7.1%),但差异很小。这可能是由于FG本身的疏水性以及其填充纳米孔隙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的侵入。图b的干燥收缩测试显示,两种砂浆的收缩行为在早期非常相似,FG砂浆甚至略低。但在后期(30天后),FG砂浆的收缩略微反超。总体而言,两者的收缩应变均远低于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结果表明,虽然FG的加入对工作流动性有负面影响(使砂浆更粘稠),但它对砂浆的耐久性关键指标(如吸水率和收缩)并未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这说明其在提升力学性能的同时,基本保持了良好的耐久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与机理分析

Figure 5: Initial configuration of models

图5. 模型的初始构型。(a) 砂浆模型(CSH-SiO2);(b) FG增强模型(CSH-FG-SiO2)及其相应的浓度分布(c和d)。 (e) 砂浆模型和 (f) FG增强模型中原子的强度分布。

内容与分析: 该图展示了分子动力学(MD)模拟中构建的原子模型,用于从微观机理上解释FG的增强作用。图a和图b直观地对比了不含FG和含FG的砂浆模型,后者在CSH(水化硅酸钙)和SiO2(砂)之间插入了一层FG。图c和图d的浓度分布图以及图e和图f的原子强度分布图显示,FG确实位于CSH和SiO2的界面区域。这表明在真实砂浆中,FG纳米片可以有效地填充和桥接在水化产物和骨料之间,从而改善界面过渡区(ITZ)的性能,这是水泥基材料通常的薄弱环节。模拟为FG的“桥接效应”和“填充效应”提供了原子尺度的可视化证据。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力学性能模拟

Figure 6: RDF analysis

图6. (a, b) 显示不同原子与FG相互作用的局部结构快照;(c) 两种模型中CSH的Ca和SiO2的Si之间的RDF;(d) FG的C与水泥砂浆体系中不同原子之间的RDF。

内容与分析: 此图通过径向分布函数(RDF)深入分析了FG与水泥水化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揭示增强机理的关键。图c显示,在添加FG后,CSH中的Ca原子与SiO2中的Si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距离从3.0Å缩短到2.75Å,这表明FG的存在增强了水泥水化产物内部的键合(Ca-Si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图d揭示了FG与水泥组分的直接相互作用:FG的碳原子与CSH中的Ca原子之间出现了第一个明显的高强度峰,表明它们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化学相互作用(很可能是由于缺电子的Ca原子与富电子的石墨烯之间的电荷吸引)。而FG与SiO2中的Si和O原子的相互作用则弱得多。这表明FG主要是通过与CSH中的钙元素发生强效相互作用,从而强化了整个水泥砂浆体系。MD模拟计算出的FG增强模型的弹性模量(E)比基准模型提高了49%,与实验测得的34%的提升趋势一致,从理论上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