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 Danna Wang (大连理工大学)
通讯作者: Siqi Ding (香港理工大学), Baoguo Han (大连理工大学)
图1: FG合成过程示意图。(a) FJH装置示意图;(b) FG-G合成过程;(c) FG-D合成过程;(d) FJH前的先驱体和石英管;(e) FJH过程中的闪光瞬间;(f) FJH后的样品
图2: FG和CB的形貌与结构表征。(a) SEM图像,插图为粒径分布;(b) 高分辨率TEM图像;(c) FG-D中碳和硼的元素分布映射;(d) FG-G和FG-D的BET比表面积;(e) XRD光谱;(f) Raman光谱;(g) FG-G和FG-D的XPS元素分析
分析结果: TEM图像显示FG具有典型的层状涡轮结构,层数约为10层,厚度为3-5nm。FG-G的粒径分布介于0.5-1.2μm之间,FG-D的粒径分布介于0.4-1.1μm之间。TEM-EDX mapping结果显示FG-G仅含碳元素,而FG-D含有7-8%的硼元素且分布均匀。FG-G和FG-D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08.12 m²/g和134.45 m²/g。XRD光谱在2θ=26°和43°处显示出明显的特征峰,分别对应石墨的C(002)和C(100)晶面。Raman光谱在1340 cm⁻¹、1570 cm⁻¹和2675 cm⁻¹处显示出明显的D、G和G'带。FG-G和FG-D的I_D/I_G值分别为0.52和0.96,表明FG-G具有更高的石墨化度和更少的缺陷。XPS分析证实FG-D样品中存在掺杂的硼元素,其键合类型与碳相似,包括石墨B(BC₃)和硼酸B(BCO₂)。
图3: FG增强水泥浆体的力学性能。(a) 压缩应力-应变曲线;(b) 抗压强度;(c) 弯曲应力-应变曲线;(d) 抗弯强度;(e) 杨氏模量;(f) 泊松比
分析结果: 压缩应力-应变曲线显示,添加FG-G和FG-D均提高了水泥浆体的峰值应变和峰值应力,并改变了弹性阶段的曲线斜率。添加0.25 wt.% FG-G和FG-D使抗压强度最大分别提高12.05 MPa/12.3%和16.48 MPa/16.8%。当FG掺量增加到0.50 wt.%时,抗压强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空白样品。弯曲应力-应变曲线表明,添加FG显著提高了水泥浆体的屈服应力,延长了非线性上升阶段,表现出韧性行为。添加0.25 wt.% FG-G和FG-D使抗弯强度最大分别提高0.90 MPa/23.3%和1.43 MPa/37.2%。FG的添加还显著提高了水泥浆体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表明FG有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弹性变形抗力和横向变形能力。
图4: 养护28天后水泥浆体的EIS谱图。(a) FG-G增强水泥浆体的Bode图;(b) FG-D增强水泥浆体的Bode图;(c) FG-G增强水泥浆体的Nyquist图;(d) FG-D增强水泥浆体的Nyquist图
分析结果: Bode图显示从低频到高频电阻降低的一致模式。FG-G和FG-D均未显著增强复合材料的电性能,特别是在0.25 wt.%低掺量下。添加FG使水泥浆体在28天时的电阻抗与空白样品相似或略低。只有R-G0.50样品在10⁻² Hz和10⁶ Hz频率下表现出最低电阻抗,分别为7.74×10⁴ Ω和6.83×10³ Ω,比空白样品降低了29.5%和23.9%。Nyquist图显示FG增强水泥浆体的拓扑特征与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典型Randle拓扑一致,由高频半圆弧和低频线性段组成。高频半圆弧与水泥基质结构(如水化产物、含水量和离子浓度)和导电组分有关,而低频线性段主要对应于不锈钢电极电化学反应中的电荷扩散。由于FG掺量低于渗透阈值,未能在水泥基质中形成完整的导电网络,因此对复合材料电导率的改善有限。
图5: 含FG与不含FG水泥浆体的微观形貌和孔隙结构。(a) 基质微观结构的SEM图像;(b) C-S-H凝胶形态的SEM图像;(c) 孔隙体积分布;(d) 孔径分布
分析结果: SEM图像显示,空白水泥浆体中有大量定向分布的大尺寸CH晶体,这对力学强度发展不利。添加FG减小了CH晶体的尺寸,可能是因为含FG的复合材料基质致密,限制了CH生长空间。与不含FG的样品相比,FG增强水泥浆体具有更少的缺陷和更致密的微观结构,尤其是R-D0.25样品。从图5(b)可以清楚地看到,R0基质中有大量低密度C-S-H凝胶,而含FG的水泥浆体中C-S-H凝胶结构更致密,因为FG可以作为成核位点,沿FG片层生成高密度C-S-H凝胶。MIP测试结果表明,FG的引入略微降低了水泥基质的孔隙率。与R0样品相比,R-G0.25和R-D0.25样品均显示凝胶孔隙体积增加和毛细孔隙体积减少,表明FG的掺杂有助于均匀化基质中的孔径分布。此外,R-G0.25和R-D0.25的最可几孔径及其对应的汞摄入量均减小,最可几孔径为13.73 nm,比空白组的17.11 nm降低了19.8%。
图6: 养护28天后FG增强水泥浆体的水化产物分析。(a) TGA曲线;(b) DTG曲线;(c) XRD光谱;(d) FTIR光谱
分析结果: TGA/DTG曲线在约100-250°C、400-500°C、650-800°C和850°C处有四个明显的质量损失峰。100-250°C处的质量损失峰来源于C-S-H凝胶和钙矾石(AFt)中化学结合水的脱水。400-500°C和650-800°C处的质量损失峰分别来源于CH和碳酸钙(CaCO₃)的分解。FG增强水泥浆体DTG曲线中CH和CaCO₃的分解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R0、R-G0.25和R-D0.25的总质量损失分别为18.20%、18.33%和19.08%,表明添加FG-D略微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水化程度。XRD光谱显示,掺入FG的样品没有形成新的衍射峰,即FG未参与复合材料的水化反应。与TGA结果一致,XRD光谱表明FG的引入降低了水泥浆体的CH衍射峰强度。FTIR光谱显示了各种官能团的振动带,包括-OH、H-O-H、CO₃²⁻、Si-O-Si和Si-O基团。FG-G/FG-D的掺入没有形成新的振动带或显著的带位变化,进一步证实FG-G/FG-D未参与水泥浆体的水化反应。
图7: FG增强水泥浆体的原始²⁹Si NMR谱和解卷积²⁹Si NMR谱。(a) 原始²⁹Si NMR谱;(b) R0的解卷积谱;(c) R-G0.25的解卷积谱;(d) R-D0.25的解卷积谱
分析结果: ²⁹Si NMR分析能够定量研究C-S-H凝胶中硅氧四面体结构。Qⁿ(n=0,1,2,3,4)表示硅所处的化学环境,其中Q⁰表示未水化水泥熟料矿物中的单体硅酸盐;Q¹表示有一个共享氧原子的硅氧四面体,位于C-S-H直链的末端;Q²表示连接两个硅氧四面体的二聚短链,存在于C-S-H直链的中间;Q³表示共享三个氧原子的硅氧四面体,通常存在于支链网络、片状或层状结构中;Q⁴表示连接四个硅氧四面体形成高度聚合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硅氧四面体,来源于硅灰和粉煤灰中的SiO₂。R-D0.25的Q⁰值略低于空白组,表明FG的掺入促进了未水化水泥熟料的进一步反应。与R0相比,R-G0.25/R-D0.25中较低的Q¹和较高的Q²表明C-S-H凝胶中硅氧四面体结构从二聚体向二聚短链结构缩合。添加0.25 wt.% FG-G和FG-D分别使C-S-H凝胶的聚合度(PD)从原来的0.65提高到1.53/0.75,增加了135.4%/15.4%,平均分子链长(MCL)增加了52.9%和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