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 Xindong Zhu, Wen Huang
通讯作者: Hua Ji, He Zhu, Si Lan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Herbert Gleiter纳米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苏州核电研究院科技创新中心
碳布预处理:依次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30分钟,60°C烘干。采用三种不同方法处理碳布:A-cc(草酸处理)、H-cc(CO₂气氛850°C处理2小时)、AH-cc(酸发泡处理后CO₂气氛加热)。
前驱体溶液制备:将等摩尔比的FeCl₃·6H₂O、CoCl₂·6H₂O、MnCl₂·4H₂O、CuCl₂·2H₂O和AlCl₃·6H₂O溶解在乙醇中。
高熵合金合成:将预处理后的碳布浸泡在前驱体溶液中5分钟,60°C烘干。采用焦耳加热法(HTS)合成,在氩气气氛下,使用90A电流和32V电压,最高温度达1500°C。
使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晶体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形貌和微观结构;能量色散谱(ED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元素组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元素价态;同步辐射X射线对分布函数(PDF)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研究原子和电子结构。
采用三电极体系,Pt片为对电极,Ag/AgCl为参比电极,1M KOH溶液为电解质。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测试OER性能,扫描速率10 mV s⁻¹;通过循环伏安法(CV)测定双电层电容(Cdl)估算电化学活性面积(ECSA);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评估电子转移动力学。
图1: (a)典型HTS合成的温度曲线,插图为FeCoMnCuAl HEA电催化剂的示意图、制备照片和样品台加热阶段;(b)原始碳布和AH-cc的拉曼光谱;(c)不同合成温度下制备的FeCoMnCuAl HEA电催化剂的XRD图谱;(d)FeCoMnCuAl HEA电催化剂的PDF图谱;(e)FeCoMnCuAl HEA NPs的TEM图像;(f)HRTEM图像;(g)FeCoMnCuAl HEA NPs的Fe、Co、Mn、Cu和Al元素分布图。
图1(a)展示了HTS过程的温度曲线,加热/冷却速率高达约1000°C/秒,这种超快过程抑制了相分离和原子扩散。图1(b)的拉曼光谱显示,处理后的碳布(ID/IG=1.18)比原始碳布(ID/IG=0.99)具有更高的缺陷含量,有利于HEA NPs的负载和分散。图1(c)的XRD图谱表明在1400°C下形成了单相FCC结构的HEA,晶格参数约为3.56 Å。图1(d)的PDF分析进一步证实了FCC结构,拟合的晶格参数为3.60 Å,略大于XRD结果,表明存在局部晶格畸变。图1(e-g)的TEM和元素分布图显示NPs平均尺寸约为25 nm,元素分布均匀,证实了高熵合金的形成。
图2: (a)FeCoMnCuAl电催化剂的XPS全谱;(b-f)Fe 2p、Co 2p、Mn 2p、Cu 2p和Al 2p核心能级的精细扫描XPS谱图。
XPS分析揭示了FeCoMnCuAl HEA NPs表面元素的价态。图2(a)全谱确认了Fe、Co、Mn、Cu和Al元素的存在。图2(b)Fe 2p谱显示Fe⁰和Fe²⁺/³⁺的峰;图2(c)Co 2p谱显示Co⁰、Co²⁺和Co³⁺;图2(d)Mn 2p谱显示Mn⁰、Mn²⁺和Mn³⁺;图2(e)Cu 2p谱显示Cu²⁺和Cu⁰。电活性过渡金属的部分氧化增强了吸附能力,提高了电化学活性。图2(f)Al 2p谱仅显示Al³⁺的峰,表明表面铝完全氧化,避免了羟基吸附抑制,促进了OER反应动力学。
图3: (a)Fe K边、(b)Co K边、(c)Cu K边和(d)Mn K边的XANES谱图,对比FeCoMnCu和FeCoMnCuAl电催化剂。
XANES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元素价态。图3(a-d)显示,与FeCoMnCu相比,FeCoMnCuAl中Fe、Cu和Mn的K边向低能方向轻微移动,表明价态降低;Co K边未移动,表明Al的引入未影响Co的价态。这表明Al的引入可以防止NPs内部元素的氧化, likely due to the protection effect of surface passivation of Al on the surface of HEA NPs.
图4: (a)LSV曲线、(b)Tafel斜率和(c)Cdl电容,对比FeCoMnCu、FeCoMnCuAl和商业RuO₂电催化剂;(d)FeCoMnCu和FeCoMnCuAl电催化剂的EIS奈奎斯特图;(e)FeCoMnCuAl和商业RuO₂电催化剂在10 mA cm⁻²下的长期耐久性测试;(f)1000次循环前后FeCoMnCuAl电催化剂的LSV曲线。
图4(a)LSV曲线显示,FeCoMnCuAl在10 mA cm⁻²下的过电位为280 mV,优于RuO₂(295 mV)和FeCoMnCu(350 mV)。图4(b)Tafel斜率表明FeCoMnCuAl(76.13 mV dec⁻¹)具有更快的反应动力学。图4(c)Cdl电容显示FeCoMnCuAl的ECSA(368 cm²)大于FeCoMnCu(298 cm²),表明更多活性位点。图4(d)EIS显示FeCoMnCuAl的电荷转移电阻更低,有利于电子转移。图4(e)长期稳定性测试表明FeCoMnCuAl在12小时内性能无衰减,优于RuO₂。图4(f)1000次循环后LSV曲线一致,证明优异稳定性。
图5: (a)FeCoMnCu和FeCoMnCuAl NPs的XRD图谱;(b)FeCoMnCu NPs中Fe、Co、Mn和Cu的EDS元素分布图;(c-f)Fe、Co、Cu和Mn的k³加权K边EXAFS谱图。
图5(a)XRD显示,不含Al的FeCoMnCu中存在Cu相分离,而添加Al后形成单相固溶体。图5(b)EDS mapping显示FeCoMnCu中存在成分不同的颗粒,一个仅含Cu,另一个含Fe、Co、Mn和Cu,证实相分离。图5(c-f)EXAFS谱表明,FeCoMnCuAl和FeCoMnCu中Fe、Co、Mn和Cu均以金属态存在,但FeCoMnCuAl中Cu-M键长更长, due to phase separation of metallic Cu in FeCoMnCu electrocatalyst。Al元素的添加避免了相分离,优化了结构,提高了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