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saturated Doping-Induced Maximized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for Highly Active and Durable Oxygen Evolution

超饱和掺杂诱导的最大化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用于高活性和耐久性析氧反应

Hanwen Liu, Wenhui Shi, Yaqing Guo, Yunjie Mei, Yi Rao, Jinli Chen, Shijing Liu, Cheng Lin, Anmin Nie, Qi Wang, Yifei Yuan, Bao Yu Xia*, and Yonggang Yao*

DOI: 10.1021/acsnano.4c09249

PDF原文

ACS Nano, 2024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碳热冲击(CTS)方法,这是一种强非平衡合成技术,涉及快速加热和立即淬火:

  1. 制备含有MoCl₅、NiCl₂、CoCl₂和FeCl₂(摩尔比16:2:1:1)的前驱体乙醇溶液。
  2. 将前驱体溶液滴加到碳纸上,干燥后在氩气气氛中进行CTS合成(~1200°C,600 ms)。
  3. 在高温过程中,前驱体首先生成Ni₂FeCo掺杂的MoO₂,然后迅速还原和碳化生成超饱和掺杂的Mo₂C(SD-Mo₂C)。
  4. 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率TEM(HR-T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材料进行表征。
  5. 使用标准三电极系统在1M KOH电解液中评估电化学OER性能,包括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塔菲尔斜率和电化学阻抗谱(EIS)。
  6.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掺杂原子对Mo₂C稳定性的影响。

主要结论

材料合成与表征

Figure 1

图1. (a) 掺杂原子在Mo₂C中影响的示意图;(b) 平衡条件下Ni-Mo₂C的伪二元相图,非平衡过程增加了Ni在Mo₂C中的溶解度(红色虚线);(c) CTS衍生的均相SD-Mo₂C和炉处理合成的异相H-Mo₂C的示意图;(d) Ni₂FeCo掺杂比对OER耐久性的影响。

分析结果: 图1展示了超饱和掺杂的概念和实现方法。通过非平衡合成过程,Ni₂FeCo在Mo₂C中的溶解度从热力学平衡极限(<3 at.%)显著提高至~20 at.%。这种超饱和掺杂确保了更多的催化活性位点和与Mo₂C载体的充分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最大化的MSI效应。

材料合成过程与结构分析

Figure 2

图2. (a) SD-Mo₂C电催化剂的制备过程示意图;(b) 合成过程中20% SD-Mo₂C的XRD图谱;(c) 不同Ni₂FeCo比例(0-100%)碳化物的XRD图谱;(d) 不同Ni₂FeCo比例(0-30%)SD-Mo₂C衍射角的变化;(e) Ni₂FeCo比例对SD-Mo₂C晶格参数a的影响;(f-h) SD-TiC、SD-NbC和SD-W₂C的XRD图谱。

分析结果: 图2详细展示了SD-Mo₂C的合成过程和结构特征。XRD分析表明,CTS方法成功实现了Ni₂FeCo在Mo₂C晶格中的超饱和掺杂,当掺杂比例超过20%时会出现金属相沉淀。晶格参数的变化证实了掺杂原子成功进入了Mo₂C晶格,引起了晶格收缩。

结构表征与分析

Figure 3

图3. SD-Mo₂C的结构分析。(a) SD-Mo₂C的TEM图像;(b) SD-Mo₂C晶格的高分辨率TEM图像;(c) SD-Mo₂C的TEM图像;(d) H-Mo₂C晶格的高分辨率TEM图像;(e, f) SD-Mo₂C和H-Mo₂C的EDX mapping图像;(g) SD-Mo₂C、H-Mo₂C和Mo₂C的高分辨率Mo 3d XPS光谱;(h) 上述材料中各金属元素的价态分布。

分析结果: 图3通过多种表征手段证实了SD-Mo₂C的均相结构。TEM图像显示SD-Mo₂C具有均匀的纳米颗粒尺寸,而H-Mo₂C则显示出较大的不规则颗粒。EDX mapping证实了SD-Mo₂C中所有元素的均匀分布,而H-Mo₂C中Ni元素与样品分离。XPS分析表明,SD-Mo₂C中Mo的结合能向低能方向移动,证明Ni₂FeCo掺杂显著降低了Mo的费米能级,增强了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电化学性能分析

Figure 4

图4. 各种电催化剂在1M KOH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分析。(a) 不同电催化剂的LSV曲线;(b) 不同电催化剂的塔菲尔斜率;(c) 不同样品在1.52 V下的Nyquist图;(d) 不同催化剂的C伪和Cdl统计比较;(e) 不同Ni₂FeCo比例SD-Mo₂C的LSV曲线;(f) 不同Ni₂FeCo比例SD-Mo₂C催化剂在1.50 V下的ECSA归一化活性;(g) 不同Ni₂FeCo比例材料在100 mA cm⁻²下的OER稳定性;(h) 不同碳化物基电催化剂的活性和耐久性比较。

分析结果: 图4展示了SD-Mo₂C优异的电化学性能。SD-Mo₂C在10 mA cm⁻²和100 mA cm⁻²下的过电位分别为214 mV和284 mV,明显低于H-Mo₂C和Ni₂FeCo合金。塔菲尔斜率(51.8 mV dec⁻¹)表明SD-Mo₂C具有更快的本征反应动力学。电化学阻抗谱显示SD-Mo₂C具有更低的电荷转移电阻,表明更快的电荷转移速率。20% Ni₂FeCo掺杂比例的SD-Mo₂C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

稳定性分析与机理研究

Figure 5

图5. 各种电催化剂的稳定性分析。(a) 不同催化剂在1M KOH中100 mA cm⁻²下的计时电位稳定性测试;(b) SD-Mo₂C和H-Mo₂C在稳定性测量最初100小时内的金属浸出率;(c) SD-Mo₂C、H-Mo₂C、Ni₂FeCo和Mo₂C的极化曲线;(d) 不同杂原子周围Mo空位形成能位移的统计图;(e-h) 重构后SD-Mo₂C和H-Mo₂C的TEM形态图像和EDX mapping图像。

分析结果: 图5深入研究了SD-Mo₂C的稳定性机制。SD-Mo₂C在100 mA cm⁻²下能稳定运行700小时,远超过H-Mo₂C(75小时)和Ni₂FeCo合金(95小时)。ICP-OES测量显示SD-Mo₂C的元素浸出量显著低于H-Mo₂C。极化曲线表明SD-Mo₂C具有更高的溶解电位(0.651 V),表明其具有更强的耐腐蚀性。DFT计算揭示掺杂原子(Ni、Fe、Co)提高了相邻Mo原子的空位形成能,从而增强了抗溶解能力。重构后的TEM图像显示SD-Mo₂C表面形成了致密的氧氢氧化物保护层,而H-Mo₂C则显示出明显的溶解和破损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