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用以下综合方法:
分析结果:实验装置允许在受控条件下对液态一氧化碳进行超快冲击压缩。聚焦的激光脉冲(≈50μm直径)驱动冲击波通过消融器,压缩低温LCO样品的小区域(≈10^4 μm³体积)。这种设置使得能够精确测量冲击波参数和研究纳米碳形成过程。
分析结果:在高于16 GPa的压力下,样品反射率在数百皮秒内降至零,这表明液态碳纳米滴的形成。反射率的损失不能由消融器的损失解释,必须是由于压缩CO样品本身的衰减。浅灰色带显示了假设碳纳米颗粒均匀体积分数计算的反射率,带宽是由于液态碳介电函数的不确定性。反射率在≈50 ps时开始显著下降,表明碳纳米颗粒形成的时间尺度极快。
分析结果:回收的碳纳米颗粒团聚体由明显的球形、重叠域组成,尺寸范围约为5到30纳米。EELS光谱缺乏石墨中通常观察到的 around 285 eV的强π*共振和从291 eV开始的σ*区域结构,也缺乏钻石相关的 around 302 eV的第二间隙下降。团聚体EELS光谱与无定形碳参考非常相似,衍射数据也表明团聚体是无定形碳,没有观察到晶体反射。拉曼光谱显示存在无序碳典型的D和G带,与上述发现一致。
分析结果:MD模拟显示,在3 ps时就开始形成大约250个原子的C_{2n}O_n团簇。这些早期团簇似乎是共价键合的,具有扩展的低密度形状和均匀分布的氧。它们继续生长和合并形成更大的种子,最终通过排出内部氧而致密化成小的液态碳纳米滴。在模拟期间,较大的团簇通过Ostwald熟化继续生长,即以较小团簇为代价,后者通过溶解收缩并消失。团簇生长遵循t^{1/3}行为,对应于由蒸发-冷凝机制驱动的粗化。纳米碳合成序列似乎是富氧聚合物种子形成,随后致密化和氧消除,以及通过蒸发-冷凝的颗粒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