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ile synthesis of nano-si/graphite-carbon anode through microwave-induced carbothermal shock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通过微波诱导碳热冲击简便合成纳米硅/石墨-碳阳极用于锂离子电池

第一作者: Chang-Hyun Cho (庆熙大学)

通讯作者: Kap-Seung Yang (Deca Material Inc.), Min-Sik Park (庆熙大学)

DOI: 10.1016/j.carbon.2024.119542

PDF原文

期刊名称: Carbon

发表年份: 2024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合成和表征n-Si@G-C复合材料:


主要结论


图1: n-Si@G-C复合材料的合成过程和FESEM图像

图1a: 合成过程示意图

内容: 图1a展示了通过微波诱导碳热冲击合成n-Si@G-C复合材料的流程示意图。首先混合m-Si和石墨粉末,然后进行微波处理,导致m-Si破碎成n-Si并锚定在石墨表面,最后通过涂覆煤焦油沥青和加热形成碳壳。

分析结果: 该过程实现了纳米硅粒子的高效生成和均匀分散,碳壳提供了保护层,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

图1b-d: FESEM图像

内容: FESEM图像显示(b)石墨和m-Si混合物的初始形态,(c)n-Si@G复合材料的粗糙表面 due to n-Si锚定,(d)n-Si@G-C复合材料 after carbon coating,表面更光滑。

分析结果: 碳热冲击后,石墨表面变得粗糙,表明n-Si粒子的成功锚定;碳涂层后表面光滑,证实无定形碳壳的形成,这有助于减少电解质接触和体积变化。


图2: n-Si@G-C复合材料的TEM图像和EDS mapping

图2a-c: TEM图像

内容: 图2a显示 bright-field TEM图像,展示碳壳覆盖n-Si@G复合材料;图2b为高分辨率TEM图像,显示晶体n-Si粒子(~50nm)锚定在石墨表面;图2c显示d-间距为0.31nm,对应Si晶体的(111)面。

分析结果: TEM图像证实n-Si粒子均匀分散且无团聚,碳壳厚度约100nm,有效保护n-Si粒子。d-间距测量验证了Si晶体的结构完整性。

图2d: EDS mapping

内容: 图2d展示 dark-field TEM图像和EDS元素映射,碳(红色)和硅(绿色)分布显示n-Si粒子嵌入石墨表面和碳壳之间。

分析结果: EDS mapping证实了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微观结构,n-Si粒子被碳壳包裹,这有助于增强adhesion和电子传导。


图3: 结构表征和化学分析

图3a-b: XRD和Raman光谱

内容: 图3a比较n-Si@G和n-Si@G-C复合材料的XRD图谱,显示Si、SiO_x、SiC和石墨的特征峰;图3b展示Raman光谱,G-band和D-band表明碳结构 disorder 增加。

分析结果: XRD证实SiC相的形成,有助于n-Si粒子 adhesion;Raman光谱中I_D/I_G比率增加(从0.32到0.78),表明无定形碳壳引入了更多 disorder,改善电导率。

图3c-f: XPS, TGA, 电导率

内容: 图3c-d显示XPS C 1s和Si 2p光谱,证实Si-C和Si-O-C键合;图3e为TGA曲线,显示组成比例(85.1%石墨, 10.4% n-Si, 4.5%碳壳);图3f显示电导率测量,n-Si@G-C复合材料电导率更高(302.9 S/cm)。

分析结果: XPS表明Si-C键增强adhesion;TGA定量组成;电导率提高 due to 碳壳,有利于电池性能。


图4: 电化学性能

图4a-f: 电化学测试

内容: 图4a显示首次循环的恒电流电压曲线,n-Si@G-C阳极显示高容量;图4b为dQ/dV曲线,表明SEI形成减少;图4c-d展示不同充电速率下的电压曲线;图4e为速率能力;图4f为循环性能。

分析结果: n-Si@G-C阳极具有高可逆容量(500.8 mAh/g)和优异速率能力(73.0% retention at 6C),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79.7%,表明碳壳有效抑制副反应和改善稳定性。


图5: 循环后表征

图5a-d: FESEM和XPS

内容: 图5a-b显示循环100次后n-Si@G和n-Si@G-C阳极的FESEM图像,n-Si@G表面粗糙有裂纹,n-Si@G-C表面光滑;图5c-d为XPS C 1s光谱,显示SEI层组成差异。

分析结果: n-Si@G-C阳极维持光滑表面和均匀SEI,减少Li+消耗;XPS表明碳壳抑制了绝缘组分(如Li2CO3)的形成,改善Li+传输。

图5e-f: EIS分析

内容: 图5e-f展示EIS Nyquist图,循环前和循环后n-Si@G-C阳极的电荷转移电阻(R_ct)和SEI电阻(R_SEI)较低。

分析结果: EIS证实碳壳降低界面电阻,促进稳定SEI形成, enhancing fast-charging capability和循环稳定性。


图6: 全电池性能

图6a-e: 全电池测试

内容: 图6a-b显示全电池的电压曲线和首次循环容量;图6c为循环性能,n-Si@G-C阳极3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71.3%;图6d展示充电时间与SOC关系;图6e为循环后 cross-sectional FESEM图像。

分析结果: n-Si@G-C阳极在全电池中实现快速充电(10.1分钟 to 80% SOC)和长循环寿命,厚度变化小(40.2μm vs 45.6μm for n-Si@G),表明有效抑制体积膨胀和SEI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