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llisecond lithiothermal synthesis of graphitic meso-microporous carbon

亚毫秒锂热合成石墨化中微孔碳

第一作者: 张慧敏 (Huimin Zhang)1

通讯作者: 李峰 (Feng Li)3, 张浩 (Hao Zhang)1

1北京防化研究院先进化学储能技术与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DOI: 10.1038/s41467-024-47916-y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2024

PDF原文

论文亮点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我们开发了一种锂热法,通过聚四氟乙烯(PTFE)粉末与熔融锂金属之间的自蔓延高温反应,在亚毫秒时间内合成高度石墨化的中微孔碳(MGC)。具体步骤如下:

  1. 在氩气气氛中,将PTFE粉末包裹在锂箔中
  2. 施加横向剪切力并加热至200°C,使锂熔化
  3. 引发PTFE与熔融锂的剧烈放热反应,产生超过3000K的瞬时超高温
  4. 碳原子在超高温和超短时间内发生汽化和冷凝,形成高度石墨化的结构
  5. 反应完成后,用甲醇和稀盐酸去除多余的锂金属和生成的LiF
  6. 最终获得具有交叉耦合开孔结构的高度石墨化中微孔碳材料

整个反应过程可在不到1毫秒内完成,无需外部能量输入,且可扩展至工业水平生产。

主要结论

图1: 高孔隙石墨化碳的结构表征

图1 高孔隙石墨化碳的结构

图1 | (A)锂热合成示意图 (B)TEM图像显示多孔微观结构和连接的孔道 (C)HR-TEM显示纳米洋葱结构 (D)N₂吸附/脱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

分析结果: 图1展示了通过锂热法合成的石墨化多孔碳的结构特征。TEM图像显示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相互连接的孔道,HR-TEM证实了材料具有类似洋葱的石墨化结构,晶面间距约为0.36nm。氮气吸附测试表明材料具有典型的I型吸附等温线,说明存在丰富的微孔结构。孔径分布分析显示主要孔径集中在1.2nm(微孔)和3.0nm(中孔)附近,这种多级孔结构有利于离子的快速传输。

图2: 多孔石墨化碳的表征

图2 多孔石墨化碳的表征

图2 | (A)XRD图谱 (B)拉曼光谱 (C)EELS谱 (D)XPS谱

分析结果: 图2通过多种表征手段证明了MGC的高度石墨化特性。XRD显示MGC在25.6°处有一个尖锐的(002)衍射峰,比商业活性炭(22.5°)更高,表明其石墨化程度更高。拉曼光谱显示明显的2D峰(2690 cm⁻¹)和G带强度高于D带,进一步证实了材料的高度石墨化结构。EELS分析表明MGC中sp²杂化碳的比例达到76%,远高于OMGC的63%。XPS分析显示MGC的氧含量仅为1.2 at.%,而OMGC为15.5 at.%,低氧含量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电导率和电化学性能。

图3: MGC在EMIMBF₄电解质中的超级电容器性能

图3 MGC的超级电容器性能

图3 | (A)CV曲线 (B)GCD曲线 (C)比电容随电流密度变化 (D)Nyquist图 (E)Bode相图 (F)循环稳定性 (G)软包超级电容器性能

分析结果: 图3展示了MGC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卓越电化学性能。CV曲线在1-100 V/s的超高扫描速率下仍保持准矩形形状,表明材料具有理想的电容行为和优异的倍率性能。GCD曲线显示MGC在0.1 A/g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为149 F/g,即使在200 A/g的超高电流密度下仍保持110 F/g的比电容。EIS测试显示MGC具有低的等效串联电阻(1.61 ohm)和电荷转移电阻(0.57 ohm)。最重要的是,MGC在100,000次循环后仍保持97.7%的容量保持率,展现了极其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软包电池测试进一步证明了MGC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图4: 超高倍率性能的起源

图4 超高倍率性能的起源

图4 | (A)互联孔和分级孔中的离子通量分布模拟 (B)总离子通量对比 (C)BF₄⁻离子在不同缺陷碳基面上的吸附能计算 (D)MGC纳米孔中离子传输示意图

分析结果: 图4通过模拟和理论计算揭示了MGC超高倍率性能的起源。COMSOL模拟显示互联孔结构中的离子通量明显高于分级孔结构,这表明MGC的交叉耦合开孔结构为离子传输提供了优越的通道。理论计算表明,BF₄⁻离子在无氧官能团的碳基面上的吸附能较低(-0.46 eV),而在有羰基的碳基面上的吸附能显著增加(-1.12 eV至-1.30 eV)。这表明氧官能团会强烈吸附电解质离子,从而阻碍快速充放电行为。MGC的低氧含量(1.2 at.%)确保了离子可以在其孔道内表面自由移动,就像在润滑表面上传输一样,从而实现了超高的充放电速率能力。